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3-24页 |
1 情绪启动 | 第13-19页 |
·情绪启动的概念 | 第13页 |
·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 | 第13-17页 |
·情绪启动的心理机制 | 第17-19页 |
2 注意偏向 | 第19-22页 |
·注意偏向的定义 | 第19-20页 |
·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| 第20-22页 |
3 抑郁的界定 | 第22-23页 |
4 情绪启动与注意偏向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24-29页 |
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| 第24-26页 |
2 研究目的和假设 | 第2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6页 |
·研究总体假设 | 第26页 |
3 研究意义 | 第26-29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27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27-29页 |
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29-42页 |
实验一 中学生抑郁个体识别情绪面孔的实验研究 | 第29-35页 |
1 实验目的 | 第2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9-31页 |
3 结果 | 第31-33页 |
4 讨论 | 第33-35页 |
5 结论 | 第35页 |
实验二 情绪启动对中学生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调节干预研究 | 第35-42页 |
1 实验目的 | 第35-3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6-39页 |
3 结果 | 第39-41页 |
4 讨论 | 第41页 |
5 结论 | 第41-42页 |
第四部分 总讨论 | 第42-46页 |
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46-48页 |
·总结论 | 第46页 |
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46-48页 |
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| 第48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8页 |
附录一:中学生抑郁量表 | 第53-54页 |
附录二:BECK 抑郁量表 | 第54-57页 |
附录三:实验用部分面孔材料举例 | 第57-58页 |
后记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