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碳减排潜力及政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3 现有研究文献评述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4 本文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方法基础 | 第21-30页 |
2.1 低碳经济理论 | 第21-24页 |
2.1.1 低碳经济概念及理论概述 | 第21-23页 |
2.1.2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1.3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 | 第24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8页 |
2.2.1 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2.2 因素分解分析法 | 第25-27页 |
2.2.3 情景分析法 | 第27-28页 |
2.3 基本假设 | 第28-29页 |
2.3.1 碳排放量核算假设 | 第28-29页 |
2.3.2 影响因素分解假设 | 第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发展及碳排放特征分析 | 第30-43页 |
3.1 京津冀地区发展现状 | 第30-32页 |
3.1.1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1页 |
3.1.2 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1.3 能源结构特征分析 | 第32页 |
3.2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| 第32-37页 |
3.2.1 发电装机现状及特点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2 电力生产现状及特点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3 电力消费现状及特点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2.4 发电能源消耗现状及特点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碳排放测算及特征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3.1 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| 第38-40页 |
3.3.2 碳排放总量测算 | 第40页 |
3.3.3 碳排放特征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分析 | 第43-58页 |
4.1 碳排放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| 第43-45页 |
4.2 碳排放LMDI递阶分解模型 | 第45-51页 |
4.2.1 LMDI模型构建 | 第45-50页 |
4.2.2 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50-51页 |
4.3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| 第51-53页 |
4.3.1 区间分解结果 | 第51-52页 |
4.3.2 逐年分解结果 | 第52-53页 |
4.4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3-57页 |
4.4.1 正向驱动因素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4.2 负向驱动因素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5章 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减排潜力分析与政策建议 | 第58-67页 |
5.1 减排潜力预测 | 第58-62页 |
5.1.1 预测模型 | 第58-59页 |
5.1.2 情景设定 | 第59-61页 |
5.1.3 碳减排潜力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2 减排政策建议 | 第62-66页 |
5.2.1 科学制定低碳发展规划,建立减排成效考核机制 | 第62-63页 |
5.2.2 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 | 第63页 |
5.2.3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,推进清洁低碳电源建设 | 第63-64页 |
5.2.4 积极研发低碳电力技术,推动外调绿电通道建设 | 第64-65页 |
5.2.5 完善低碳电力政策框架,提高社会节能低碳意识 | 第65-6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