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GIS的内蒙古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4 创新和不足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| 第15-24页 |
2.1 城镇化理论发展 | 第15-21页 |
2.1.1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 | 第15-17页 |
2.1.2 区位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1.3 城镇等级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1.4 增长极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5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21-24页 |
2.2.1 城镇化定义方面 | 第21页 |
2.2.2 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方面 | 第21-22页 |
2.2.3 城镇化特征分析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4-37页 |
3.1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现状 | 第24-29页 |
3.1.1 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4-27页 |
3.1.2 人口发展现状 | 第27-29页 |
3.2 盟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| 第29-35页 |
3.2.1 12盟市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9-31页 |
3.2.2 12盟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| 第31-33页 |
3.2.3 盟市产业结构变动现状 | 第33-34页 |
3.2.4 城乡收入差距 | 第34-35页 |
3.3 旗县发展现状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内蒙古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异 | 第37-50页 |
4.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(ESDA) | 第37-40页 |
4.1.1 确定空间权重矩阵 | 第37-38页 |
4.1.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| 第38页 |
4.1.3 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2 盟市城镇化空间特征 | 第40-42页 |
4.3 县域城镇化空间特征 | 第42-50页 |
4.3.1 县域城镇化发展现状 | 第42-44页 |
4.3.2 全局空间自相关 | 第44-45页 |
4.3.3 局域空间自相关 | 第45-50页 |
第五章 内蒙古城镇化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0-58页 |
5.1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0-52页 |
5.1.1 经济因素 | 第50-51页 |
5.1.2 空间因素 | 第51-52页 |
5.1.3 社会因素 | 第52页 |
5.2 指标选取 | 第52-53页 |
5.3 空间计量模型 | 第53-54页 |
5.3.1 空间自回归模型(SAR) | 第53页 |
5.3.2 空间误差模型(SEM) | 第53-54页 |
5.3.3 空间权重矩阵和模型选择 | 第54页 |
5.4 实证检验 | 第54-56页 |
5.4.1 变量定义 | 第54-55页 |
5.4.2 空间计量结果 | 第55-56页 |
5.5 分析结果及讨论 | 第56-58页 |
5.5.1 人口密度 | 第56-57页 |
5.5.2 财政支出 | 第57页 |
5.5.3 经济规模 | 第57页 |
5.5.4 就业结构 | 第57页 |
5.5.5 产业结构 | 第57页 |
5.5.6 地理位置 | 第57页 |
5.5.7 城镇等级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8-61页 |
6.1 结论 | 第58-59页 |
6.1.1 两端城镇化率相对较高,中间差异较大 | 第58页 |
6.1.2 同一盟市内部存在差异 | 第58页 |
6.1.3 实证分析结果 | 第58-59页 |
6.2 讨论 | 第59-60页 |
6.3 政策建议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