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20页 |
1.3.1 心率测量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5-17页 |
1.3.2 人体经络穴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7-20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0-23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.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人体皮肤光学特性测量基础和方法 | 第23-37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人体皮肤组织结构特性 | 第23-24页 |
2.3 人体皮肤光学特性测量理论依据 | 第24-28页 |
2.3.1 心率测量物理基础 | 第25-26页 |
2.3.2 穴位光学信息测量物理基础 | 第26-27页 |
2.3.3 可见光适用性依据 | 第27-28页 |
2.4 人体皮肤光学特性测量技术和方案 | 第28-36页 |
2.4.1 视频图像测量技术 | 第28-31页 |
2.4.2 视频心率无创测量方案 | 第31-35页 |
2.4.3 视频穴位信息无创测量方案 | 第35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视频测量条件的选择及测量 | 第37-67页 |
3.1 引言 | 第37页 |
3.2 测量条件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 照明光源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| 第39-53页 |
3.3.1 照明光源的稳定性和光照均匀性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3.2 照明光源和光照均匀性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3.3.3 提高光强稳定性和照度均匀性研究 | 第44-53页 |
3.4 运动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| 第53-63页 |
3.4.1 视频测量过程中运动分析 | 第53页 |
3.4.2 不可控运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3.4.3 提高视频图像一致性研究 | 第54-63页 |
3.5 其它测量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6 视频测量及预处理 | 第64-6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四章 人体关键生理参数——心率测量方法与实验 | 第67-77页 |
4.1 引言 | 第67页 |
4.2 人体心率测量方法 | 第67-73页 |
4.2.1 人体原始观测生理信号提取方法 | 第67-69页 |
4.2.2 人体盲源信号分离方法 | 第69-71页 |
4.2.3 脉搏波信号提取方法 | 第71-72页 |
4.2.4 心率测量 | 第72-73页 |
4.3 人体心率测量一致性实验和结果 | 第73-75页 |
4.4 结果分析和讨论 | 第75-76页 |
4.4.1 结果分析 | 第75页 |
4.4.2 提高心率测量精度的措施分析 | 第75-7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五章 人体皮肤光学特异性测量方法与实验 | 第77-99页 |
5.1 引言 | 第77页 |
5.2 人体皮肤光学特异性测量方法 | 第77-96页 |
5.2.1 含穴位信息的信号提取和预处理方法 | 第77-83页 |
5.2.2 信号权重确定及合成方法 | 第83-92页 |
5.2.3 穴位区和非穴位区特性实验与分析 | 第92-96页 |
5.3 人体取穴实验 | 第96-98页 |
5.3.1 取穴重复性实验 | 第96-97页 |
5.3.2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97-9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| 第99-103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99-100页 |
6.2 本文创新成果 | 第100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100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15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15-117页 |
附录 | 第117-119页 |
附录A 人体经络图 | 第117-118页 |
附录B 针灸经络的国际标准术语 | 第118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