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采油工程论文--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(二次、三次采油)论文

新民低渗油田中高含水期提高釆收率配套技术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创新点摘要第6-9页
前言第9-13页
    0.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0.3 研究内容第11-13页
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3-21页
    1.1 地层及沉积特征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区域地层特征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沉积特征第14-15页
    1.2 区域构造特征第15-16页
    1.3 储层发育特征第16-17页
    1.4 油藏类型及流体特征第17-18页
    1.5 油田开发特点及开发历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开发特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开发历程第18-19页
    1.6 开发现状第19页
    1.7 油藏开发的主要矛盾问题第19-21页
第二章 油田发展面临的问题第21-27页
    2.1 水驱采收率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水驱见效油藏存在的问题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水驱不见效油藏存在的问题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提高采收率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第24页
    2.2 效益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多井低产制约效益开发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效益开发技术手段缺乏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管理理念与效益开发不相适应第25页
    2.3 无新增可动效益储量第25-27页
第三章 采收率影响因素研究第27-57页
    3.1 低渗透油层驱替机理研究第2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孔渗特征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可动流体百分数研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储层敏感性研究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流体非线性渗流研究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粘土矿物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8 储层综合评价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3.2 动态剩余油认识第4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井网控制不住剩余油评价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裂缝干扰型剩余油评价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井网不完善型剩余油评价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构造低部位剩余油评价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基质水驱不见效型剩余油评价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致密油油评价第50-51页
    3.3 水驱规律评价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水驱控制程度评价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水驱主控因素评价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注水原则制定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精细注采调控方法第55-57页
第四章 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第57-67页
    4.1 油藏开发效果主控因素评价第57-58页
    4.2 分类油藏开发特征第58-59页
    4.3 能量补充和利用主攻方向研究第59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能量易补充储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能量难补充储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能量有补充储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能量无补充储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第65-67页
结论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2页
致谢第72-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沈北潜山全过程欠平衡钻井工艺技术研究
下一篇:磷尾矿烧制陶粒工艺及资源化利用的试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