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“春秋决狱”概述 | 第9-16页 |
(一) “春秋决狱”的定义 | 第9页 |
(二) “春秋决狱”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| 第9-16页 |
1. 儒家思想的复兴与确立 | 第9-11页 |
2. 法典过于繁琐,汉儒崇尚经学 | 第11-14页 |
3. 法律的自觉与价值构建 | 第14-15页 |
4. 董仲舒推崇“春秋决狱”的个人原因 | 第15-16页 |
二、“春秋决狱”确立的基本原则 | 第16-20页 |
(一) “原心定罪”原则 | 第19页 |
(二) “亲亲相隐”原则 | 第19-20页 |
(三) 重惩“首恶”原则 | 第20页 |
三、“春秋决狱”平衡皇权之“双刃剑”——皇权维护与制约 | 第20-37页 |
(一) 皇权维护的基点——君臣之义儒家礼法观 | 第21-29页 |
1. 尊君抑臣,禁止诸侯任意圈地 | 第21-22页 |
2. 以“君亲无将,将而诛”的春秋之义严惩侵犯皇权的行为 | 第22-25页 |
3. 对以奸邪之心侍奉君主者予以严惩 | 第25-26页 |
4. 诡其实为尊者讳 | 第26-28页 |
5. 巩固皇权,维护封建等级秩序,反对世卿世袭制 | 第28-29页 |
6. 皇权承继之春秋大义——“立嫡以长,立子以贵” | 第29页 |
(二) “春秋决狱 | 第29-37页 |
1. “天人感应”“天道”论 | 第30-32页 |
2. “灾异谴告”说 | 第32-33页 |
3. 引礼入律,引经决狱 | 第33-35页 |
4. “三纲”“五常” | 第35-36页 |
5. 建立完备儒家传统官僚体制,提升儒生地位 | 第36-37页 |
四、“春秋决狱”平衡皇权之影响——皇权的良性发展需要 | 第37-43页 |
(一) 平衡皇权集权化之积极影响 | 第38-40页 |
1. 填补法律漏洞,利于疑狱的处理和解决 | 第38页 |
2. 稳定政治局面,缓和社会矛盾 | 第38-39页 |
3. 强化皇权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| 第39-40页 |
(二) 平衡皇权集权化之消极影响 | 第40-43页 |
1. 过于强调行为者的主观性,司法官吏任意擅断出入人罪 | 第40-41页 |
2. “春秋决狱”模糊了法律和政治、伦理道德之间界限 | 第41页 |
3. “春秋决狱”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| 第41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