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藏高原风成沉积和那陵格勒河流阶地释光年代学及环境意义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青藏高原地貌与气候变化 | 第11-13页 |
1.2 青藏高原风成沉积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2.1 年代学研究 | 第13页 |
1.2.2 环境变化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3 盐湖、河流阶地研究进展 | 第16-22页 |
1.3.1 柴达木盐湖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3.2 河流阶地研究年代学及模式 | 第17-19页 |
1.3.3 青藏高原河流阶地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1.3.4 光释光测年在河流沉积物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4 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案 | 第22-25页 |
1.4.1 科学问题 | 第22-23页 |
1.4.2 研究方案 | 第23页 |
1.4.3 完成工作量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5-29页 |
2.1 青藏高原概况 | 第25-26页 |
2.2 那陵格勒河流域概况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光释光测年方法 | 第29-39页 |
3.1 释光测年介绍 | 第29-30页 |
3.2 释光测年发展简史 | 第30-32页 |
3.2.1 热释光测年 | 第30-31页 |
3.2.2 光释光测年 | 第31-32页 |
3.3 光释光样品的前处理及测定 | 第32-39页 |
3.3.1 样品的前处理 | 第32-33页 |
3.3.2 测试条件设定 | 第33-35页 |
3.3.3 等效剂量的测定 | 第35-37页 |
3.3.4 年剂量率的测定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青藏高原风成沉积年代及其环境意义 | 第39-83页 |
4.1 引言 | 第39-42页 |
4.2 剖面与样品 | 第42-57页 |
4.3 测年结果 | 第57-74页 |
4.3.1 测年方法 | 第57-58页 |
4.3.2 实验流程可靠性检验 | 第58-62页 |
4.3.3 典型样品的衰减-生长曲线 | 第62-72页 |
4.3.4 粒度分析及磁化率结果 | 第72-74页 |
4.4 讨论 | 第74-83页 |
4.4.1 风成沉积特征及成因 | 第74-77页 |
4.4.2 典型剖面粒度及环境意义 | 第77-78页 |
4.4.3 区域对比 | 第78-81页 |
4.4.4 存在问题 | 第81-83页 |
第五章 那陵格勒河阶地年代及其环境意义 | 第83-99页 |
5.1 引言 | 第83-84页 |
5.1.1 河流阶地年代学 | 第83页 |
5.1.2 河流阶地发育模式 | 第83-84页 |
5.2 东昆仑水系研究进展 | 第84-87页 |
5.2.1 东昆仑水系 | 第84-85页 |
5.2.2 那陵格勒河 | 第85-87页 |
5.3 剖面与样品 | 第87-88页 |
5.4 测年结果 | 第88-91页 |
5.4.1 典型样品的OSL性质 | 第88-89页 |
5.4.2 样品De值的分布 | 第89-91页 |
5.5 讨论 | 第91-95页 |
5.5.1 河流阶地年代 | 第91-93页 |
5.5.2 河流阶地成因 | 第93-94页 |
5.5.3 盐湖锂资源富集 | 第94-95页 |
5.6 阶地释光样品采样 | 第95-97页 |
5.6.1 河流阶地采样规范 | 第95页 |
5.6.2 河流阶地类型 | 第95-96页 |
5.6.3 案例研究-格尔木河 | 第96-97页 |
5.7 存在问题 | 第97-9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9-101页 |
6.1 结论 | 第99页 |
6.2 展望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-119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19-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