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1.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1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1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思路、方法、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2.3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2.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13-17页 |
2.1 概念解读及城镇化的特点、缺陷 | 第13-14页 |
2.1.1 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概念解读 | 第13页 |
2.1.2 传统城镇化的特点和缺陷 | 第13-14页 |
2.2 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| 第14-15页 |
2.2.1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2.2.2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 | 第15页 |
2.3 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7页 |
2.3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3.2 城乡一体化理论 | 第16-17页 |
3. 宁波市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| 第17-22页 |
3.1 宁波市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3.1.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 | 第17页 |
3.1.2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| 第17-18页 |
3.1.3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| 第18页 |
3.2 宁波市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| 第18-22页 |
3.2.1 制度性障碍 | 第18-20页 |
3.2.2 经济制约 | 第20-21页 |
3.2.3 思想认识的制约 | 第21-22页 |
4.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宁波市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 | 第22-33页 |
4.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构成 | 第22-25页 |
4.1.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22页 |
4.1.2 指标体系的构成 | 第22-25页 |
4.2 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新型城镇化水平 | 第25-33页 |
4.2.1 宁波市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 | 第29页 |
4.2.2 宁波市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29-33页 |
5. 宁波市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发展的SWOT分析 | 第33-36页 |
5.1 宁波市推进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| 第33页 |
5.1.1 国家政策支持 | 第33页 |
5.1.2 经济实力较强 | 第33页 |
5.2 宁波市推进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的劣势 | 第33-34页 |
5.2.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| 第33-34页 |
5.2.2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| 第34页 |
5.3 宁波市推进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的机遇 | 第34-35页 |
5.3.1 处在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| 第34页 |
5.3.2 国家和宁波市的政策支持 | 第34-35页 |
5.4 宁波市推进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| 第35-36页 |
5.4.1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突出 | 第35页 |
5.4.2 城镇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| 第35-36页 |
6. 对策建议 | 第36-41页 |
6.1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| 第36-38页 |
6.1.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| 第36页 |
6.1.2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| 第36-37页 |
6.1.3 建立健全社保体系 | 第37-38页 |
6.2 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| 第38-39页 |
6.2.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| 第38页 |
6.2.2 推动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 | 第38-39页 |
6.2.3 推动科技创新 | 第39页 |
6.3 解放思想、转变观念 | 第39-41页 |
6.3.1 正确认识“以人为核心”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| 第39-40页 |
6.3.2 坚持科学规划,提升城市内涵建设 | 第40页 |
6.3.3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,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| 第40-41页 |
7. 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