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6页 |
·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| 第7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4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毛泽东与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内容比较 | 第16-24页 |
·知、行涵义比较 | 第16-17页 |
·知与行的关系比较 | 第17-24页 |
·知与行的先后关系 | 第18-20页 |
·知与行的难易关系 | 第20-22页 |
·关于真理的标准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毛泽东与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形成原因、过程比较 | 第24-36页 |
·形成原因比较 | 第24-33页 |
·时代背景 | 第24-26页 |
·理论来源 | 第26-29页 |
·实践基础 | 第29-32页 |
·主体素质 | 第32-33页 |
·形成过程比较 | 第33-36页 |
·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形成过程 | 第33-34页 |
·毛泽东的知行观的形成过程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毛泽东与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实质、特点比较 | 第36-47页 |
·实质比较 | 第36-39页 |
·特点比较 | 第39-47页 |
·创新性 | 第39-41页 |
·实践性 | 第41-43页 |
·阶级性 | 第43-45页 |
·民族性 | 第45-47页 |
第五章 毛泽东与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历史局限性比较及启示 | 第47-52页 |
·毛泽东与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历史局限性比较 | 第47-48页 |
·批判、继承与借鉴:合理地对待中外知行观 | 第48-50页 |
·与时俱进,探索中国当代知行观的精神内涵 | 第50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