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水产、渔业论文--水产保护学论文--鱼病学论文--微生物性鱼病论文

双组份系统PhoBR对鱼源无乳链球菌致病性调控机制的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缩略词表第9-14页
1 文献综述第14-31页
    1.1 鱼源无乳链球菌病研究概况第14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链球菌病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无乳链球菌病第14-21页
    1.2 细菌双组份系统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双组份系统概况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无乳链球菌的双组份系统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双组份系统PhoBR第22-26页
    1.3 转录调控研究的方法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转录调控研究方法概述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细菌单杂交系统第27-29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-31页
2 海水养殖卵形鲳鲹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第31-45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试剂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鱼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剂及主要仪器第31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细菌分离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细菌的多重PCR鉴定及系统进化关系第34-36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病原菌的表型特征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病原菌的生化特征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基于 16S rRNA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代表菌株的毒力检测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抗生素敏感性第42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42-45页
3 无乳链球菌TOS01 pho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第45-69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试剂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菌株、质粒和引物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6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46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分子操作方法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phoB基因敲除突变株SAΔphoB与互补株CΔphoB的构建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突变株SAΔphoB生物学特性研究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突变株SAΔphoB免疫保护实验第54-55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5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重组质粒pSET4s-PhoB的构建及鉴定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无乳链球菌phoB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phoB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突变株SAΔphoB互补菌株的构建及鉴定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突变株SAΔphoB生物学特性研究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突变株SAΔphoB免疫保护力及其安全性评价第65-67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67-69页
4 突变株SAΔphoB限磷条件下转录基因和蛋白图谱差异分析第69-100页
    4.1 材料和试剂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菌株和引物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70页
    4.2 方法第70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采样时间点确定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野生株TOS01和突变株SAΔphoB限磷条件下转录组测定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野生株TOS01和突变株SAΔphoB限磷条件下蛋白组测定第74-77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77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采样时间点确定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限磷条件下野生株TOS01和突变株SAΔphoB转录组测定第7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限磷条件下野生株TOS01和突变株SAΔphoB的蛋白图谱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转录组和蛋白组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第93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93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培养条件和采样时间点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无乳链球菌phoB基因调控网络预测第93-100页
5 无乳链球菌转录调控因子PhoB调控溶血素的功能验证第100-117页
    5.1 材料与试剂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菌株、质粒和引物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01-102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102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荧光定量PCR检测cylE、hemolysin III、hemolysin A和ciaR基因表达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cyl、hemolysin III、hemolysin A和ciaR基因启动子区克隆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lacZ报告基因实验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细菌单杂交第103-108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108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荧光定量PCR检测cylE、hemolysin III、hemolysin A和ciaR基因表达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启动子区预测及扩增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重组质粒pDL276-启动子的构建及转化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lacZ报告基因验证PhoB与四个基因启动子的互作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细菌单杂交诱饵载体pB1H2-PhoB构建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重组质粒pH3U3-启动子构建及鉴定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Omega-PhoB蛋白表达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细菌单杂交验证PhoB与四个基因启动子的互作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9 PhoB的DNA结合位点预测第114-115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115-117页
6 全文总结第117-119页
    6.1 分离到9株卵形鲳鲹源链球菌第117页
    6.2 成功构建无乳链球菌phoB基因缺失株第117页
    6.3. PhoB负调控无乳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和正调控毒力基因表达第117页
    6.4. PhoB直接调控hemolysin A和ciaR基因表达第117-118页
    6.5.无乳链球菌PhoB结合保守序列为TTGGAGAA(G/T)第118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41页
附录第141-152页
致谢第152-153页
作者简介第153-154页
导师简介第154页

论文共1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肝脏特异性磁共振增强成像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与肝功能
下一篇:藏传唐卡绘画风格在绘本《布达拉》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