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司法制度论文

论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

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5页
导言第9-16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的价值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二、文献综述第10-13页
    三、主要研究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四、论文结构第14-15页
    五、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5-16页
第一章 陪审员职权概述第16-22页
    第一节 陪审制度起源与价值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陪审制度起源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陪审制度的价值第17页
    第二节 陪审员职权概述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事实审”与“法律审”辨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陪审员职权配置类型第18页
    第三节 陪审制职权配置模式的比较与借鉴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英美法系陪审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大陆法系参审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两大法系职权配置模式的价值取向比较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职权配置的启示第20-22页
第二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现状与问题第22-29页
    第一节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现状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人民陪审员职权立法现状与特点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人民陪审员职权施行现状与特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人民陪审员职权传统定位成因第23-25页
    第二节 中国人民陪审员职权传统定位评析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传统定位形式上的广泛性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传统定位实质上的有限性第26-29页
第三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的重新定位第29-38页
    第一节 我国司法改革任务与问题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我国司法改革目标与成就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我国司法改革路径与发展第29-31页
    第二节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权利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基本内容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价值意义第31-32页
    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推出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《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》重新定位陪审员职权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基本动因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典型法院试点的实证分析第33-36页
    第四节 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诉讼价值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以权制权司法理念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司法独立化解审判压力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司法民主提升公信力第37-38页
第四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困境第38-43页
    第一节 试点方案的规则困境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试点方案的“进与退”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试点方案缺乏可操作性第38-39页
    第二节 职权重新定位的观念困境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我国司法面临分权之痛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职权重新定位绑定司法独立第40页
    第三节 司法实践配套机制困境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界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事实认定的责任主体的界定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陪审员表决规则的界定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合议庭组成方式的界定第42-43页
第五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配套机制第43-53页
    第一节 健全与完善立法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确认陪审制度的宪法地位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制定人民陪审员法第43-45页
    第二节 程序配套机制设计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案件适用范围规则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人民陪审员选任规则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陪审员人数组合规则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评议表决规则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无因回避规则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法官释明规则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七、审理不间断原则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八、强制律师代理或辩护规则第50-51页
    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权益保护与行为规范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人民陪审员管理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人民陪审员行为规范及权益保障第51-53页
结语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7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7-58页
致谢第58-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新型Michelson光纤干涉仪传感特性的研究
下一篇:民事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