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目的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3.3 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页岩能源矿业权 | 第14-20页 |
2.1 页岩能源开发利用概述 | 第14-17页 |
2.1.1 页岩能源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2.1.2 页岩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| 第15-16页 |
2.1.3 我国页岩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| 第16-17页 |
2.2 页岩能源矿业权法律属性分析 | 第17-20页 |
2.2.1 矿业权的私权属性 | 第17-19页 |
2.2.2 矿业权的公权性质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我国页岩能源开发利用矿业权法律问题分析 | 第20-30页 |
3.1 我国页岩能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立法现状 | 第20-24页 |
3.1.1 页岩能源矿业权流转相关立法现状 | 第20-23页 |
3.1.2 页岩能源矿业权用地相关立法现状 | 第23-24页 |
3.2 我国页岩能源矿业权出让存在的法律问题 | 第24-26页 |
3.2.1 矿业权准入存在歧视 | 第24-25页 |
3.2.2 矿业权出让程序竞争性不足 | 第25-26页 |
3.2.3 矿业权重叠设立机制的不足 | 第26页 |
3.3 我国页岩能源矿业权转让存在的法律问题 | 第26-28页 |
3.3.1 转让前提条件设置不合理 | 第26-27页 |
3.3.2 探矿权与采矿权不能实现有效衔接 | 第27页 |
3.3.3 矿业权退出机制的不完善 | 第27-28页 |
3.4 我国页岩能源矿业权用地存在的法律问题 | 第28-30页 |
3.4.1 矿业权人与土地权利人冲突协调机制的不足 | 第28-29页 |
3.4.2 矿业权用地取得方式存在局限 | 第29-30页 |
第4章 国外页岩能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立法及其经验 | 第30-41页 |
4.1 美国页岩能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立法现状 | 第30-35页 |
4.1.1 美国页岩能源开发利用相关成文法现状 | 第30-33页 |
4.1.2 美国页岩能源开发利用相关普通法现状 | 第33-35页 |
4.2 波兰页岩能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立法现状 | 第35-38页 |
4.3 国外页岩能源开发利用矿业权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8-41页 |
4.3.1 在立法中明确矿业权的物权属性 | 第38页 |
4.3.2 在页岩能源矿业权出让方面的经验 | 第38-39页 |
4.3.3 在页岩能源矿业权转让方面的经验 | 第39-40页 |
4.3.4 在页岩能源矿业权用地方面的经验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解决我国页岩能源矿业权法律问题的建议 | 第41-48页 |
5.1 矿业权立法应当明确矿业权物权属性 | 第41-42页 |
5.2 应对页岩能源矿业权出让问题的途径 | 第42-44页 |
5.2.1 完善页岩能源矿业权准入制度 | 第42-43页 |
5.2.2 完善页岩能源矿业权出让程序 | 第43页 |
5.2.3 完善页岩能源矿业权重叠设立机制 | 第43-44页 |
5.3 应对页岩能源矿业权转让问题的途径 | 第44-46页 |
5.3.1 取消页岩能源矿业权转让的不合理限制 | 第44-45页 |
5.3.2 完善页岩能源探矿权人采矿权优先取得制度 | 第45-46页 |
5.3.3 完善页岩能源矿业权退出机制 | 第46页 |
5.4 应对页岩能源矿业权用地问题的途径 | 第46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