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机车工程论文--内燃机车论文--动力装置论文--柴油机论文

8V280柴油机双轴平衡机构方案设计及平衡性能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 绪论第14-22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4页
    1.2 双轴平衡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1.3 柴油机平衡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1.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工作第19-22页
第2章 8V280柴油机平衡性能计算分析第22-38页
    2.1 8V280柴油机平衡性能计算第2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旋转惯性力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旋转惯性力矩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一阶往复惯性力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二阶往复惯性力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一阶往复惯性力矩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二阶往复惯性力矩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计算结果分析第31-34页
    2.2 倾覆力矩的计算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各缸倾覆力矩的计算及叠加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倾覆力矩曲线的拟合及提取第35-36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6-38页
第3章 8V280柴油机多刚体模型的建立及仿真验证第38-52页
    3.1 8V280柴油机简介第38页
    3.2 8V280柴油机三维模型的建立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Pro/E软件简介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零部件三维模型的建立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8V280柴油机三维模型的虚拟装配第42-45页
    3.3 8V280柴油机多刚体虚拟样机的建立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仿真软件简介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模型的导入及简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单位及重力加速度的设置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材料属性的设置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运动副约束的施加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驱动及缸压的施加第48-49页
    3.4 模型的仿真验证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仿真时间及步数的设置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仿真结果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4章 双轴平衡方案设计第52-68页
    4.1 平衡轴空间布置设计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平面布置设计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V轴镜面对称布置设计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仿真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4.2 平衡轴的相位设计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平衡轴附加力矩的计算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包含二阶谐波分量的倾覆力矩的计算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平衡轴偏角的设计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仿真分析第60页
    4.3 平衡轴结构设计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质量分布设计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结构参数设计第61-64页
    4.4 平衡轴的模态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平衡轴模型的建立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模态结果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6-68页
第5章 8V280柴油机平衡性能仿真分析第68-82页
    5.1 8V280柴油机动力学仿真分析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平衡轴的加装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平衡性能分析对比第69-71页
    5.2 8V280柴油机整机振动仿真分析第71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机架支座的有限元处理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8V280柴油机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振动速度曲线的测量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振动烈度速度值的评估第79-80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80-82页
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2-84页
    6.1 全文总结第82-83页
    6.2 工作展望第83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8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88-90页
致谢第90页

论文共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主动配电系统线路保护控制方案研究
下一篇:XLPE-SIR接头界面电场分布及其电痕破坏特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