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事诉讼按撤诉处理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前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民事诉讼按撤诉处理制度的基础理论 | 第10-20页 |
第一节 按撤诉处理的概念辨析 | 第10-13页 |
一、按撤诉处理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二、按撤诉处理与申请撤诉 | 第11页 |
三、按撤诉处理与驳回起诉 | 第11-12页 |
四、按撤诉处理与诉讼终结 | 第12页 |
五、按撤诉处理与缺席判决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按撤诉处理的理论依据 | 第13-18页 |
一、当事人诉讼处分权理论 | 第13-14页 |
二、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理论 | 第14-15页 |
三、诉讼促进义务理论 | 第15-17页 |
四、诉讼指挥权理论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按撤诉处理的制度功能 | 第18-20页 |
一、解脱诉讼困局 | 第18页 |
二、保障诉讼处分权 | 第18-19页 |
三、维护诉讼秩序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我国民事诉讼中按撤诉处理的实践审视 | 第20-27页 |
第一节 按撤诉处理制度异化适用之现状 | 第20-23页 |
一、预交案件受理费与按撤诉处理的适用 | 第20-21页 |
二、法院传唤与按撤诉处理的适用 | 第21页 |
三、对“拒不到庭”法意的曲解与按撤诉处理的适用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按撤诉处理制度异化适用之原因 | 第23-24页 |
一、按撤诉处理制度相关立法的缺陷 | 第23页 |
二、法院内部考评机制的误导 | 第23-24页 |
三、“案多人少”紧张关系的压力 | 第24页 |
四、当事人诉讼秩序意识的淡薄 | 第24页 |
第三节 按撤诉处理制度异化适用之后果 | 第24-27页 |
一、对当事人诉权的侵蚀 | 第24-25页 |
二、对司法权威的减损 | 第25页 |
三、对程序制度价值的消减 | 第25-26页 |
四、对诉讼经济原则的背离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我国民事诉讼按撤诉处理的立法透析 | 第27-36页 |
第一节 按撤诉处理的法定情形 | 第27-30页 |
一、按撤诉处理法定情形的立法现状 | 第27-29页 |
二、按撤诉处理法定情形的立法缺陷 | 第29-30页 |
三、按撤诉处理法定情形立法缺陷的弊害 | 第30页 |
第二节 原告不到庭理由的申辩与审查 | 第30-32页 |
一、不到庭理由的申辩与审查的逻辑关系 | 第30-31页 |
二、原告不到庭理由申辩权的缺失及后果 | 第31-32页 |
三、对原告不到庭理由审查程序的缺位及弊害 | 第32页 |
第三节 按撤诉处理中法院与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| 第32-36页 |
一、按撤诉处理中法院的超职权性 | 第32-33页 |
二、按撤诉处理中原告的失权局面 | 第33页 |
三、按撤诉处理中被告的无权状态 | 第33-34页 |
四、诉讼主体之诉讼地位失衡的弊害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我国民事诉讼按撤诉处理制度的完善 | 第36-52页 |
第一节 按撤诉处理的域外考察及启示 | 第36-42页 |
一、按撤诉处理的域外相关规定 | 第36-38页 |
二、按撤诉处理域外相关制度的比较 | 第38-40页 |
三、按撤诉处理域外相关立法的启示 | 第40-42页 |
第二节 修正按撤诉处理的法定情形 | 第42-46页 |
一、增补双方当事人皆拒不到庭的法定情形 | 第42页 |
二、回归二次传票传唤的法定情形 | 第42-43页 |
三、明确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主体范围 | 第43-44页 |
四、确定当事人不到庭的时间维度 | 第44-45页 |
五、细化“正当理由”的具体内容 | 第45-46页 |
六、增加可不预交诉讼费的注意性规定 | 第46页 |
第三节 构建原告不到庭理由的申辩与审查程序 | 第46-48页 |
一、原告不到庭理由的申辩权及其行使 | 第46-47页 |
二、法院对原告不到庭理由申辩的审查 | 第47-48页 |
三、法院对原告申辩审查后的处理 | 第48页 |
第四节 设置按撤诉处理的被告同意程序 | 第48-52页 |
一、赋予被告对按撤诉处理的同意权 | 第48-49页 |
二、被告同意权的适用情形 | 第49页 |
三、被告行使同意权的条件和形式 | 第49-50页 |
四、法院对被告同意权的程序保障 | 第50-51页 |
五、被告行使同意权的法律效果 | 第51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