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24页 |
1.2.1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2.2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| 第17-20页 |
1.2.3 知识溢出效应理论综述 | 第20-24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24-27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25-26页 |
1.3.3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与知识溢出效应的关系机理 | 第27-37页 |
2.1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形成 | 第27-31页 |
2.1.1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 | 第27-29页 |
2.1.2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形成路径 | 第29-31页 |
2.2 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传导路径 | 第31-34页 |
2.2.1 知识溢出类型 | 第31-32页 |
2.2.2 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途径 | 第32-34页 |
2.3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与知识溢出效应的关系 | 第34-37页 |
2.3.1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直接影响知识溢出效应 | 第34-36页 |
2.3.2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间接影响知识溢出效应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与知识溢出效应关系的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7-49页 |
3.1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与知识溢出效应关系的模型构建 | 第37-38页 |
3.2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8-43页 |
3.2.1 产业集群个体层面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 | 第38-40页 |
3.2.2 产业集群企业层面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 | 第40-41页 |
3.2.3 产业集群集群层面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 | 第41-43页 |
3.3 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3-45页 |
3.3.1 隐性知识溢出的指标体系 | 第43-44页 |
3.3.2 显性知识溢出的指标体系 | 第44-45页 |
3.4 知识溢出效应的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5-46页 |
3.5 指标体系构建汇总 | 第46-49页 |
第四章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与知识溢出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| 第49-64页 |
4.1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与知识溢出效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| 第49-51页 |
4.2 问卷设计 | 第51-53页 |
4.2.1 本研究问卷设计原理 | 第51页 |
4.2.2 本研究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3 研究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| 第53-57页 |
4.3.1 研究变量的信度分析 | 第53-56页 |
4.3.2 研究变量的效度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4 本研究实证结果及假设检验 | 第57-63页 |
4.4.1 实证结果 | 第57-59页 |
4.4.2 假设检验 | 第59-62页 |
4.4.3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5 实证结果汇总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政策建议 | 第64-67页 |
5.1 加强集群层面社会资本培育以促进知识溢出效应 | 第64-65页 |
5.2 加强人员交流互动以促进隐性知识溢出 | 第65-66页 |
5.3 鼓励持续学习以促进显性知识溢出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8页 |
附录一 问卷 | 第70-74页 |
附录二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| 第74-75页 |
附录三 变量因子分析结果的汇总 | 第75-76页 |
附录四 变量解释的总方差 | 第76-77页 |
附录五 变量的因子载荷值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