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4 论文结构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基本原理与相关技术 | 第17-25页 |
2.1 SDN网络架构 | 第17-19页 |
2.1.1 OpenFlow体系结构 | 第17-18页 |
2.1.2 NOX/POX控制器 | 第18-19页 |
2.2 可信计算技术 | 第19-23页 |
2.2.1 可信根 | 第20页 |
2.2.2 可信平台模块TPM | 第20-21页 |
2.2.3 可信链 | 第21-22页 |
2.2.4 可信软件栈TSS | 第22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SDN可信网络架构及可信域间互信认证协议设计 | 第25-33页 |
3.1 SDN可信网络架构 | 第25-26页 |
3.1.1 SDN可信网络架构设计目标 | 第25页 |
3.1.2 SDN可信网络架构组成 | 第25-26页 |
3.2 SDN可信网络架构关键机制研究 | 第26-28页 |
3.2.1 SDN可信控制器度量过程 | 第26-27页 |
3.2.2 SDN可信网络中主要功能模块 | 第27-28页 |
3.3 互信认证过程概述 | 第28页 |
3.4 具体认证过程 | 第28-32页 |
3.4.1 控制器平台认证过程 | 第29-31页 |
3.4.2 控制器软件认证过程 | 第31-3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SDN可信域间互信认证协议安全分析 | 第33-43页 |
4.1 协议安全分析 | 第33-37页 |
4.1.1 BAN谓词逻辑安全分析 | 第33页 |
4.1.2 BAN逻辑推理规则 | 第33-34页 |
4.1.3 基于SDN的可信域间安全认证协议的形式化表述 | 第34-35页 |
4.1.4 BAN逻辑安全目标 | 第35页 |
4.1.5 BAN逻辑初始化假设 | 第35-36页 |
4.1.6 BAN逻辑安全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2 协议安全测试 | 第37-41页 |
4.2.1 安全目标 | 第38-40页 |
4.2.2 安全测试 | 第40-4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协议设计实现及性能分析 | 第43-55页 |
5.1 环境搭建 | 第43页 |
5.2 协议流程图 | 第43-46页 |
5.3 协议运行过程 | 第46-49页 |
5.4 协议性能分析 | 第49-53页 |
5.4.1 计算消耗 | 第49-50页 |
5.4.2 存储消耗 | 第50-5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