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引言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8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8-9页 |
1.3.2 现实意义 | 第9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9-13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5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1.5.2 田野调查法 | 第13-14页 |
1.5.3 田野调查过程 | 第14页 |
1.6 研究理论 | 第14-17页 |
2. 田野点情况 | 第17-26页 |
2.1 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| 第17-19页 |
2.2 历史沿革 | 第19-21页 |
2.3 部落世系与人口情况 | 第21-24页 |
2.4 社会与经济情况 | 第24-26页 |
3.20 世纪50年代之前“还子”习俗状况 | 第26-42页 |
3.1 哈萨克族“还子”习俗 | 第26页 |
3.2 财产继承 | 第26-27页 |
3.3 20 世纪50年代之前“还子”习俗的状况 | 第27-31页 |
3.4 传统游牧与“还子”习俗的关系 | 第31-34页 |
3.4.1 传统的游牧业 | 第31-34页 |
3.4.2 传统游牧业与“还子”习俗的关系 | 第34页 |
3.5 “还子”习俗的功能 | 第34-41页 |
3.5.1 解决劳动力 | 第34-36页 |
3.5.2 人口再生产的功能 | 第36-37页 |
3.5.3 养老功能 | 第37-39页 |
3.5.4 维持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 | 第39页 |
3.5.5 教育的功能 | 第39-41页 |
3.6 小结 | 第41-42页 |
4.20 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“还子”习俗状况 | 第42-49页 |
4.1 “还子”习俗的基本情况 | 第42-45页 |
4.2 人民公社时期“还子”财产继承变化 | 第45-46页 |
4.3 身份认同 | 第46-48页 |
4.4 小结 | 第48-49页 |
5.20 世纪80年代后“还子”习俗状况 | 第49-57页 |
5.1“还子”习俗基本情况 | 第49-50页 |
5.2 20 世纪80年代后“还子”习俗内容和功能变化 | 第50-51页 |
5.3“还子”习俗变迁的原因 | 第51-55页 |
5.3.1 政策原因 | 第51-52页 |
5.3.2 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 | 第52-54页 |
5.3.3 外部环境的变化 | 第54-55页 |
5.4 小结 | 第55-57页 |
6. 结论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2-63页 |
后记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