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修正KMV模型的科技型上市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3 文献评述 | 第11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 | 第11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.3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科技型上市中小企业界定及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| 第20-33页 |
2.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1.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 | 第20-21页 |
2.1.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| 第21页 |
2.2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| 第21-23页 |
2.2.1 融资信用风险 | 第22页 |
2.2.2 商业信用风险 | 第22页 |
2.2.3 生产信用风险 | 第22页 |
2.2.4 财务信用风险 | 第22-23页 |
2.3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| 第23-29页 |
2.3.1 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| 第23-26页 |
2.3.2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| 第26-29页 |
2.4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一般比较 | 第29-31页 |
2.4.1 模型对风险的定义 | 第30页 |
2.4.2 模型风险驱动因素 | 第30页 |
2.4.3 信用事件波动率 | 第30页 |
2.4.4 信用事件相关性 | 第30页 |
2.4.5 适用对象 | 第30-31页 |
2.4.6 信用结果的求解方法 | 第31页 |
2.5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5.1 假设前提 | 第31-32页 |
2.5.2 信用评级 | 第32页 |
2.5.3 证券市场有效性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KMV模型及其修正 | 第33-40页 |
3.1 KMV模型的基本参数 | 第33-35页 |
3.2 KMV模型构建的基本步骤 | 第35-37页 |
3.3 KMV模型的修正 | 第37-40页 |
3.3.1 KMV模型修正原因概述 | 第37页 |
3.3.2 股权价值波动率的修正 | 第37-38页 |
3.3.3 违约点的修正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基于修正KMV模型的实证分析 | 第40-52页 |
4.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| 第40-41页 |
4.2 实证计算过程 | 第41-50页 |
4.2.1 无风险利率的选取 | 第41页 |
4.2.2 股权价值的计算 | 第41-42页 |
4.2.3 股权价值波动率的计算 | 第42-47页 |
4.2.4 资产预期增长率的计算 | 第47页 |
4.2.5 违约点的计算 | 第47页 |
4.2.6 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的计算 | 第47-49页 |
4.2.7 违约距离的计算 | 第49-50页 |
4.2.8 预期违约概率的计算 | 第50页 |
4.3 实证结果检验 | 第50-52页 |
4.3.1 ROC曲线检验 | 第50-51页 |
4.3.2 独立样本T检验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2-55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2-53页 |
5.2 政策建议 | 第53-55页 |
5.2.1 丰富违约数据库,方便之后的研究 | 第53页 |
5.2.2 加快KMV模型的修正及应用 | 第53-54页 |
5.2.3 完善科技型上市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| 第54页 |
5.2.4 大力培养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| 第54-55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3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