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主要符号说明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引言 | 第9页 |
1.2 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外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概况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概况 | 第10-12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浪河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| 第15-18页 |
2.1 浪河变电所现状 | 第15-16页 |
2.2 改造方案选定的主要原则 | 第16-17页 |
2.3 浪河变电所改造方案选定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浪河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置及施工设计 | 第18-26页 |
3.1 综合自动化系统保护装置功能 | 第18-20页 |
3.1.1 当地后台监控系统 | 第18-19页 |
3.1.2 通信管理机 | 第19页 |
3.1.3 牵引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功能配置 | 第19页 |
3.1.4 27.5kV馈线保护测控装置功能配置 | 第19-20页 |
3.1.5 并补电容保护测控装置功能配置 | 第20页 |
3.1.6 备自投保护测控装置功能配置 | 第20页 |
3.2 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参数 | 第20-21页 |
3.3 设备特点 | 第21页 |
3.4 工程内容 | 第21-22页 |
3.5 安全措施 | 第22页 |
3.6 组织方案 | 第22-23页 |
3.7 技术交底 | 第23-24页 |
3.8 应急预案 | 第24-25页 |
3.9 综合自动化系统更新改造顺序图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浪河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保护装置整定与调试 | 第26-42页 |
4.1 新保护装置检查 | 第26页 |
4.2 施工步骤 | 第26-29页 |
4.3 保护整定值计算 | 第29-33页 |
4.3.1 短路计算 | 第29-30页 |
4.3.2 差动保护定值计算 | 第30-31页 |
4.3.3 主变后备保护定值计算 | 第31页 |
4.3.4 馈线保护定值计算 | 第31-32页 |
4.3.5 并补保护定值计算 | 第32-33页 |
4.4 综合自动化系统保护装置试验 | 第33-40页 |
4.4.1 主变保护装置试验 | 第33-36页 |
4.4.2 馈线保护装置试验 | 第36-38页 |
4.4.3 并补保护装置试验 | 第38-40页 |
4.4.4 备自投保护装置试验 | 第40页 |
4.5 综合自动化系统与SCADA系统联调联试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浪河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经验 | 第42-49页 |
5.1 综合自动化系统验收 | 第42-43页 |
5.2 设备改造存在的问题 | 第43-46页 |
5.2.1 后台数据库故障 | 第43页 |
5.2.2 SCADA系统故障 | 第43-44页 |
5.2.3 保护装置CPU板故障处理 | 第44-45页 |
5.2.4 断路器拒动 | 第45页 |
5.2.5 保护装置呼唤灯亮 | 第45页 |
5.2.6 并补保护装置差压保护试验异常 | 第45页 |
5.2.7 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松动 | 第45-46页 |
5.2.8 断路器机构故障 | 第46页 |
5.2.9 馈线断路器保护装置误动作 | 第46页 |
5.3 技术攻克 | 第46-49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49-51页 |
6.1 主要工作回顾 | 第49页 |
6.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