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24页 |
1.1 臭氧的性质和危害 | 第10-13页 |
1.1.1 臭氧的物理化学性质 | 第10-11页 |
1.1.2 臭氧的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1.3 臭氧的污染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 臭氧的催化分解 | 第13-20页 |
1.2.1 负载型催化剂 | 第14-16页 |
1.2.2 非负载型催化剂 | 第16-18页 |
1.2.3 臭氧分解机理 | 第18-19页 |
1.2.4 催化剂的失活 | 第19-20页 |
1.3 锰氧化物概述 | 第20-21页 |
1.3.1 MnO_2的结构和制备 | 第21页 |
1.3.2 提高MnO_2活性的途径 | 第21页 |
1.4 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1-22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实验方法 | 第24-31页 |
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5-27页 |
2.2.1 不同晶体结构的MnO_2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2.2.2 不同形貌的a-MnO_2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2.3 CTAB修饰的a-MnO_2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2.4 CTAB和Fe~(3+)修饰的MnO_2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2.5 亚微米球状MnCO_3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2.6 负载型锰基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7页 |
2.3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7-29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27页 |
2.3.2 比表面积 | 第27页 |
2.3.3 形貌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3.4 表面化学态分析 | 第28页 |
2.3.5 氧化还原性 | 第28-29页 |
2.3.6 热稳定性 | 第29页 |
2.3.7 拉曼光谱分析 | 第29页 |
2.3.8 化学元素分析 | 第29页 |
2.4 催化剂催化分解臭氧的性能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不同晶体结构的MnO_2催化分解臭氧的研究 | 第31-48页 |
3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3.2 不同晶体结构的MnO_2的表征 | 第32-41页 |
3.2.1 a-、b-和g-MnO_2的结构 | 第32-33页 |
3.2.2 a-、b-和g-MnO_2的比表面积 | 第33页 |
3.2.3 a-、b-和g-MnO_2的微观形貌 | 第33-35页 |
3.2.4 a-、b-和g-MnO_2的氧化还原能力 | 第35-37页 |
3.2.5 a-、b-和g-MnO_2的热稳定性 | 第37-39页 |
3.2.6 a-、b-和g-MnO_2的表面化学态 | 第39-41页 |
3.3 a-、b-和g-MnO_2催化分解臭氧的活性及动力学研究 | 第41-42页 |
3.4 MnO_2催化分解臭氧的机理研究 | 第42-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不同形貌的a-MnO_2催化分解臭氧的研究 | 第48-59页 |
4.1 引言 | 第48页 |
4.2 不同形貌的a-MnO_2的表征 | 第48-55页 |
4.2.1 NFs、NRs和NTs状a-MnO_2的结构 | 第48页 |
4.2.2 NFs、NRs和NTs状a-MnO_2的微观形貌和比表面积 | 第48-49页 |
4.2.3 NFs、NRs和NTs状a-MnO_2的氧化还原能力 | 第49-51页 |
4.2.4 NFs、NRs和NTs状a-MnO_2的热稳定性 | 第51-52页 |
4.2.5 NFs、NRs和NTs状a-MnO_2的表面化学态 | 第52-54页 |
4.2.6 NFs、NRs和NTs状a-MnO_2的组成成份 | 第54-55页 |
4.2.7 NFs、NRs和NTs状a-MnO_2催化分解臭氧的中间产物分析 | 第55页 |
4.3 NFs、NRs和NTs状a-MnO_2催化分解臭氧的活性评价 | 第55-5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5章 催化剂活性改善及失活机制、再生方法的研究 | 第59-73页 |
5.1 引言 | 第59页 |
5.2 不同氧空位含量的FeMn_2O_x的制备 | 第59-61页 |
5.3 不同氧空位含量的FeMn_2O_x的表征 | 第61-66页 |
5.3.1 FeMn_2O_x的结构和组成成份 | 第61-62页 |
5.3.2 FeMn_2O_x的微观形貌和比表面积 | 第62-63页 |
5.3.3 FeMn_2O_x的还原能力 | 第63页 |
5.3.4 FeMn_2O_x的热稳定性 | 第63-64页 |
5.3.5 FeMn_2O_x的表面化学态 | 第64-66页 |
5.4 FeMn_2O_x催化分解臭氧的活性评价 | 第66-67页 |
5.5 FeMn_2O_x的失活机理与再生方法的研究 | 第67-72页 |
5.5.1 相对湿度对FeMn_2O_x催化分解臭氧活性的影响 | 第67-70页 |
5.5.2 失活机理 | 第70-71页 |
5.5.3 再生方法 | 第71-72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6章 MnCO_3催化分解臭氧的研究 | 第73-84页 |
6.1 引言 | 第73页 |
6.2 球形MnCO_3的制备 | 第73-74页 |
6.3 球形MnCO_3的表征 | 第74-80页 |
6.3.1 球形MnCO_3的结构 | 第74-75页 |
6.3.2 球形MnCO_3的微观形貌和比表面积 | 第75页 |
6.3.3 球形MnCO_3的热稳定性 | 第75-77页 |
6.3.4 球形MnCO_3的氧化还原能力 | 第77-78页 |
6.3.5 球形MnCO_3的表面化学态 | 第78-80页 |
6.3.6 球形MnCO_3催化分解臭氧的中间产物分析 | 第80页 |
6.4 球形MnCO_3催化分解臭氧的性能测试 | 第80页 |
6.5 负载型MnCO_3催化分解臭氧的稳定性研究 | 第80-83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7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4-86页 |
7.1 结论 | 第84-85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85页 |
7.3 建议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