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| 第12-13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| 第13-15页 |
第三节 网络治理理论概述 | 第15-17页 |
一、网络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| 第15页 |
二、我国学者对网络治理理论的运用 | 第15-16页 |
三、网络治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与优势 | 第16-17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一、文献分析法 | 第17页 |
二、案例分析法 | 第17页 |
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| 第20-28页 |
第一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界定 | 第20-22页 |
一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二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和特质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1983年以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变革 | 第22-24页 |
一、农村改革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| 第22-23页 |
二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 | 第24-25页 |
一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| 第24页 |
二、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| 第24-25页 |
第四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网络治理的相互关系 | 第28-36页 |
第一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治理网络中的角色 | 第28-30页 |
一、农村社会治理网络结构分析 | 第28-29页 |
二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网络治理的主体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网络治理的逻辑关联 | 第30-31页 |
一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多层次需求是农村网络治理的前提 | 第30页 |
二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化为农村网络治理创造应用环境 | 第30-31页 |
三、网络治理促进农村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| 第31页 |
四、农村网络治理改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| 第31页 |
第三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网络治理中的功能 | 第31-36页 |
一、补充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功能 | 第32页 |
二、拓展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功能 | 第32-33页 |
三、推动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功能 | 第33-36页 |
第四章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案例研究 | 第36-42页 |
第一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案例与分析 | 第36-39页 |
一、山西省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 | 第36-37页 |
二、宁夏贺兰立岗镇兰光社区 | 第37-38页 |
三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案例总结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分析 | 第39-42页 |
一、与政府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 | 第39-40页 |
二、与企业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分析 | 第40页 |
三、与农民群体之间的关系分析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网络治理视阈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困境 | 第42-48页 |
第一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关系困境 | 第42-44页 |
一、与政府主体的关系定位不清 | 第42-43页 |
二、与企业营利组织的合作不够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困境 | 第44-45页 |
一、在社会治理中实质性参与不足 | 第44-45页 |
二、对农村和农民的服务能力有限 | 第45页 |
第三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困境影响农村社会治理 | 第45-48页 |
一、内部运作管理机制不规范 | 第46页 |
二、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农民的“真正参与” | 第46-47页 |
三、缺乏市场知识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| 第47-48页 |
第六章 网络治理视阈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路径 | 第48-56页 |
第一节 建立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合作机制 | 第48-50页 |
一、合作机制之一:信任机制 | 第48-49页 |
二、合作机制之二:协商机制 | 第49-50页 |
三、合作机制之三:学习机制 | 第50页 |
第二节 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外部环境支持系统 | 第50-52页 |
一、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| 第50-51页 |
二、培育发展市场体系 | 第51-52页 |
三、创建完善财政支持体系 | 第52页 |
第三节 巩固和提升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实力 | 第52-56页 |
一、积极开展各项经营和服务,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| 第52-53页 |
二、加强内部管理,增强对组织成员的凝聚力 | 第53-54页 |
三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,提高社会经济影响力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4-66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