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2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第三节 核心概念 | 第14-17页 |
第四节 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美国传媒规制中事后追惩的缘起 | 第22-28页 |
第一节 反专制集权背景下对审查制度的彻底否定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殖民地公共辩论与地方自治的经验传统 | 第24-26页 |
一、宗教因素:早期清教徒辩论经验 | 第25页 |
二、政治因素:新大陆地方自治传统 | 第25-26页 |
第三节 新闻自由的思想传播与报刊的政论功能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美国传媒规制中事后追惩的宪法实现 | 第28-42页 |
第一节 事后追惩的宪法基础、早期内涵及局限 | 第28-30页 |
第二节 事后追惩的司法推进与内涵重构 | 第30-40页 |
一、内涵重构:事后追惩演变的三个关键节点 | 第30-34页 |
二、事后追惩变迁的社会性因素 | 第34-38页 |
三、事后追惩变迁的政治性因素 | 第38-40页 |
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互联网适用事后追惩的特殊性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美国传媒规制中事后追惩的内容及转向 | 第42-51页 |
第一节 早期事后追惩重点:公领域内的"违法"言论 | 第42-46页 |
一、批评公权力的言论与事后惩罚的滥用 | 第42-43页 |
二、最高法院的修正与煽动性诽谤罪的式微 | 第43-45页 |
三、沙利文案的影响:公领域内对媒体的事后追惩近乎免除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"沙利文案"后事后追惩的重点:私领域内的违法言论与活动 | 第46-51页 |
一、"公"与"私"领域的划分:是否包含"公共"因素 | 第46-48页 |
二、传媒侵犯公民私权利的情况:名誉侵害与隐私侵犯 | 第48-49页 |
三、私领域事后追惩的危机:公共生活凌驾于私人生活之上 | 第49-51页 |
第五章 美国传媒规制中事后追惩的工具选择 | 第51-58页 |
第一节 最高法院的宪法审查制度及其局限 | 第51-54页 |
一、理想:阻却"事前限制"的有力保障 | 第52-53页 |
二、现实局限:政治性问题的回避与被动性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陪审团制度的设置与偏离 | 第54-55页 |
一、公平审判的制度构想 | 第54页 |
二、实践运作的偏离:陪审团的主观偏向 | 第54-55页 |
第三节 惩罚方式的安排与合理性 | 第55-58页 |
一、构想:以法律威慑保证社会秩序 | 第55-56页 |
二、现实:惩罚过度可能导致"激冷效应" | 第56-58页 |
结语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