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5-27页 |
一、祝寿图像的界定与分类 | 第15-17页 |
(一) 祝寿图像的界定 | 第15-16页 |
(二) 祝寿图像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7-23页 |
(一) 既往成果的梳理 | 第18-21页 |
(二)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21-23页 |
三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3-25页 |
(一) 挖掘祝寿图像原型意义 | 第23-24页 |
(二) 以多元视角阐释祝寿图像 | 第24-25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(一) 图像法 | 第25页 |
(二) 图文互证法 | 第25页 |
(三) 田野调查法 | 第25页 |
(四)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(五) 分类比较的研究方法 | 第26页 |
五、主要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第一章 长寿观念与祝寿图像的生成 | 第27-55页 |
第一节 星辰崇拜与寿星祭祀 | 第27-35页 |
一、星辰崇拜的产生与表现 | 第28-32页 |
二、古代的寿星崇拜与长寿观念 | 第32-35页 |
第二节 孝道、尚老传统与祝寿图像 | 第35-41页 |
一、孝道传统与祝寿之俗 | 第36-39页 |
二、尊老孝亲与祝寿图像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长寿心理与传统幸福观 | 第41-54页 |
一、长寿心理与儒道合一的生命观 | 第42-45页 |
二、寿文化下的"多子"诉求及其在祝寿图像中表现 | 第45-51页 |
三、寿文化下的"富贵"理想及其在祝寿图像中的表现 | 第51-5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二章 祝寿图像的意象构成系统 | 第55-129页 |
第一节 祝寿图像中的人物谱系 | 第57-75页 |
一、祝寿图像中的南极仙翁与西王母 | 第58-63页 |
二、祝寿图像中的仙话人物 | 第63-67页 |
三、祝寿图像中亦仙、亦化的人物 | 第67-75页 |
第二节 祝寿图像符号系统中的动物意象 | 第75-92页 |
一、瑞兽类意象 | 第76-80页 |
二、祥禽类意象 | 第80-87页 |
三、水族类意象 | 第87-90页 |
四、其他祝寿意象 | 第90-92页 |
第三节 祝寿图像符号系统中的植物意象 | 第92-117页 |
一、树木类意象 | 第93-98页 |
二、花草类意象 | 第98-107页 |
三、果物类意象 | 第107-112页 |
四、菌类意象 | 第112-115页 |
五、其他意象 | 第115-117页 |
第四节 祝寿图像符号系统中的无机类意象 | 第117-12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28-129页 |
第三章 祝寿图像的民俗文化应用 | 第129-191页 |
第一节 等级制度下祝寿图像的民俗应用 | 第131-152页 |
一、应用于帝王与元首 | 第131-145页 |
二、应用于官宦阶层 | 第145-152页 |
第二节 雅文化视野下的祝寿图像及其文化应用 | 第152-166页 |
一、文人祝寿图像的类型 | 第153-156页 |
二、“比德”、“言志”传统与“化俗为雅”的表达方式 | 第156-166页 |
第三节 性别视角下祝寿图像的文化意蕴与民俗应用 | 第166-190页 |
一、男寿祝游图像及其文化应用 | 第167-174页 |
二、女寿祝寿图像及其文化应用 | 第174-184页 |
三、双寿的祝寿图像及其文化意蕴 | 第184-19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90-191页 |
第四章 祝寿图像的价值阐释 | 第191-222页 |
第一节 祝寿图像的民俗艺术价值 | 第191-206页 |
一、拓宽了美术的表现题材 | 第191-192页 |
二、丰富了美术的表现方法 | 第192-199页 |
三、保存了丰富的美术史料 | 第199-204页 |
四、衍生出多元的美术工艺 | 第204-206页 |
第二节 祝寿图像的综合文化价值 | 第206-221页 |
一、承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祝寿理念 | 第207-211页 |
二、长寿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视觉反映 | 第211-215页 |
三、展现民俗与艺术交融共生的文化现象 | 第215-219页 |
四、折射个体生命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 | 第219-22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21-222页 |
结语 | 第222-2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4-233页 |
致谢和后记 | 第233-2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