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34页 |
1.1 引言 | 第18-19页 |
1.2 液流电池 | 第19-20页 |
1.3 水系锂离子电池 | 第20-26页 |
1.3.1 水系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及结构 | 第20-21页 |
1.3.2 基于锰系正极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1.3.3 尖晶石LiMn_2O_4容量衰减原因及对策 | 第24-26页 |
1.4 锌电极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| 第26-30页 |
1.4.1 锌锰电池 | 第27-28页 |
1.4.2 锌镍电池 | 第28页 |
1.4.3 锌铁液流电池 | 第28-29页 |
1.4.4 锌空电池 | 第29页 |
1.4.5 锌银电池 | 第29-30页 |
1.4.6 锌溴电池 | 第30页 |
1.5 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| 第30-32页 |
1.5.1 锌枝晶 | 第30页 |
1.5.2 锌腐蚀 | 第30-31页 |
1.5.3 电极的钝化 | 第31-32页 |
1.6 论文的选题和意义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酸性/近中性介质中沉积型锌负极的研究 | 第34-58页 |
2.1 引言 | 第34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4-36页 |
2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34-35页 |
2.2.2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5-36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56页 |
2.3.1 基体对沉积型锌电极的影响 | 第36-45页 |
2.3.2 电解液组成、添加剂及充放电制度的影响 | 第45-5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三章 Zn-PbO_2单液流电池新体系的性能 | 第58-65页 |
3.1 引言 | 第58-59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9-60页 |
3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59-60页 |
3.2.2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6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4页 |
3.3.1 硫酸浓度对PbO_2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3.3.2 Zn-PbO_2在1 mol·L~(-1)H_2S0_4+1.25 mol·L~(-1)ZnS0_4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| 第62-6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四章 水介质中锰酸锂正极电化学性能及其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 | 第65-81页 |
4.1 引言 | 第65-66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66-68页 |
4.2.1 实验原料和设备 | 第66-67页 |
4.2.2 电极的制作 | 第67页 |
4.2.3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67-6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8-79页 |
4.3.1 电解液对LiMn_2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8-74页 |
4.3.2 LiMn_2O_4在Li_2SO_4+ZnSO_4电解液中的衰减机理 | 第74-7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弱酸性介质中Zn-LiMn_2O_4体系的探索和改性 | 第81-109页 |
5.1 引言 | 第81-82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82-84页 |
5.2.1 试剂和测试仪器 | 第82页 |
5.2.2 聚苯胺的合成及原位包覆锰酸锂 | 第82-83页 |
5.2.3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物性表征 | 第83-84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4-108页 |
5.3.1 弱酸性电解液中锌沉积基体的研究 | 第84-88页 |
5.3.2 Zn|ZnSO_4-Li_2SO_4|LiMn_2O_4体系可行性探索 | 第88-91页 |
5.3.3 聚苯胺原位包覆锰酸锂的改性研究 | 第91-98页 |
5.3.4 胶体电解液对锰酸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98-102页 |
5.3.5 胶体电解液对磷酸铁锂电化学性能的对比研究 | 第102-10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第六章 弱酸性水介质中高容量和高稳定性锰氧化物正极的研究 | 第109-128页 |
6.1 引言 | 第109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109-110页 |
6.2.1 实验试剂和设备 | 第110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0-126页 |
6.3.1 Mn~(2+)、Zn~(2+)离子对LiMn_2O_4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110-115页 |
6.3.2 Li_2MnO_3的合成及性能测试 | 第115-119页 |
6.3.3 锰离子沉积推测及ε-MnO_2验证 | 第119-126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结论 | 第128-130页 |
本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30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38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8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1页 |
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141-142页 |
附件 | 第142-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