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3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引言 | 第15-17页 |
第一部分 综述 | 第17-35页 |
1. 指导老师简介 | 第17-19页 |
1.1 张继东教授从医经历简介 | 第17页 |
1.2 张继东教授学术成就与专长 | 第17-19页 |
2. 眩晕历史沿革及现代医家对高血压病辨治 | 第19-30页 |
2.1 眩晕病名探源 | 第19页 |
2.2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| 第19-27页 |
2.3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眩晕认识简述 | 第27-28页 |
2.4 现代中医名家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总结 | 第28-30页 |
3. 张继东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思想渊源 | 第30-32页 |
4. 张继东教授辨治高血压病眩晕学术思想 | 第32-35页 |
4.1 辨病因病机结合患者体质因素 | 第32页 |
4.2 重视瘀血阻络病机特点 | 第32-35页 |
第二部分 张继东教授学术思想特色总结 | 第35-46页 |
1. 仁术救人 精勤敬业 | 第35-36页 |
2. 顾护脾胃 重视脾胃升降 | 第36-37页 |
3. 熟谙经方 知常达变 | 第37-38页 |
4. 融汇诸家 兼收并蓄 | 第38-39页 |
5. 辨证辨病 相互结合 | 第39-41页 |
6.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| 第41-44页 |
7. 善于运用哲学方法研究中医 | 第44-46页 |
第三部分 张继东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经验总结 | 第46-55页 |
1. 张教授对高血压病眩晕的辨证分型治疗 | 第46-49页 |
1.1 肝热血瘀型 | 第46-47页 |
1.2 肝火亢盛型 | 第47页 |
1.3 阴虚阳亢型 | 第47-48页 |
1.4 痰湿壅盛型 | 第48-49页 |
1.5 肾精不足型 | 第49页 |
2. 张教授对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不足与优势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 张教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思路总结 | 第50页 |
4. 张教授对高血压病患者预防保健方面建议 | 第50-51页 |
5. 我的临床实践体会和学术见解 | 第51-55页 |
5.1 我对高血压病眩晕辨证分型的认识 | 第51-53页 |
5.2 我对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应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认识 | 第53页 |
5.3 我对针药并用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即时血压升高的经验体会 | 第53-55页 |
第四部分 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研究 | 第55-74页 |
1. 病例选择 | 第55-57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55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55-57页 |
2. 临床资料 | 第57-59页 |
3. 试验及观察方法 | 第59-60页 |
3.1 试验方法 | 第59页 |
3.2 观测指标 | 第59-60页 |
3.3 统计方法 | 第60页 |
4. 结果 | 第60-63页 |
4.1 中医证候疗效 | 第60-61页 |
4.2 降压疗效 | 第61-62页 |
4.3 血液流变学结果比较 | 第62页 |
4.4 血浆TXB2、6-Keto-PGF1α的比较 | 第62-63页 |
4.5 安全性检测 | 第63页 |
4.6 不良反应 | 第63页 |
5. 讨论 | 第63-74页 |
5.1 高血压病的危害 | 第63-65页 |
5.2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优势 | 第65页 |
5.3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| 第65-67页 |
5.4 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疗效分析 | 第67-72页 |
5.5 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机理探讨 | 第72-74页 |
结语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