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2P网络中信任模型的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3页 |
1.2 研究动机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 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P2P网络中的信任模型 | 第16-25页 |
2.1 信任和信任管理概述 | 第16-19页 |
2.2 P2P信任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| 第19-20页 |
2.3 现有信任模型的研究与对比 | 第20-24页 |
2.3.1 基于声誉的直接信任模型 | 第21页 |
2.3.2 基于模糊数学的信任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3.3 基于D-S证据理论的信任模型 | 第22页 |
2.3.4 基于推荐的信任模型 | 第22-23页 |
2.3.5 其他信任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基于服务期望的P2P动态信任模型 | 第25-33页 |
3.1 SETrust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| 第25-29页 |
3.1.1 服务期望 | 第25-27页 |
3.1.2 全局信任值的计算 | 第27-28页 |
3.1.3 综合信任的动态信任模型 | 第28-29页 |
3.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2.1 仿真环境 | 第29-30页 |
3.2.2 简单恶意节点及诋毁节点的攻击 | 第30页 |
3.2.3 共谋恶意节点的攻击 | 第30-31页 |
3.2.4 震荡恶意节点的攻击 | 第31-3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基于P2P信任模型的共谋攻击被动检测机制 | 第33-46页 |
4.1 针对共谋攻击的研究现状 | 第33-34页 |
4.2 RDCTrust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| 第34-40页 |
4.2.1 模型假设 | 第35-36页 |
4.2.2 模型基本定义 | 第36-37页 |
4.2.3 检测算法及还原机制 | 第37-40页 |
4.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| 第40-45页 |
4.3.1 仿真环境 | 第40-41页 |
4.3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41-4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结束语 | 第46-48页 |
5.1 总结 | 第46-47页 |
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