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言 | 第8-14页 |
第一章 河南文学“村庄”的外围视野 | 第14-25页 |
第一节 “村庄”及“村庄意象”的界定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河南作家书写村庄的影响因素 | 第16-21页 |
一 中原地域文化对河南作家书写村庄的影响 | 第17-19页 |
二 作家个人成长经历对书写村庄的影响 | 第19-21页 |
第三节 河南作家对村庄的叙事方式 | 第21-25页 |
一 河南文学中村庄的叙事视角 | 第21-23页 |
二 河南文学中村庄的叙事模式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河南文学中村庄的文化建构及意象变迁 | 第25-51页 |
第一节 鲜活生动的生态空间 | 第25-36页 |
一 自然环境 | 第26-29页 |
二 建筑意象 | 第29-33页 |
三 动物意象 | 第33-34页 |
四 生产农具及其他意象 | 第34-36页 |
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| 第36-43页 |
一、婚丧嫁娶 | 第36-38页 |
二 时节民俗 | 第38-39页 |
三 民间游艺 | 第39-41页 |
四 方言乡语 | 第41-43页 |
第三节 内蕴丰富的人物形象 | 第43-51页 |
一 村庄“维护者”形象 | 第44-46页 |
二 村庄“叛逆者”形象 | 第46-47页 |
三 村庄“楔入者”形象 | 第47-51页 |
第三章 河南文学中村庄的文化隐喻 | 第51-77页 |
第一节 荒原:残酷的诗意 | 第51-61页 |
一 “荒原”意识的由来 | 第52-54页 |
二 荒原的空间维度:物质情感双重“饥饿”的生存空间 | 第54-56页 |
三 荒原的时间维度:重复琐屑无意义的生存时间 | 第56-57页 |
四 荒原生存下的主体:流民形象 | 第57-59页 |
五 荒原的终极呈现:村庄死亡意义的消解流失 | 第59-61页 |
第二节 家园:心灵的皈依 | 第61-69页 |
一 家园意识的生成 | 第61-63页 |
二 家园的建构(以刘庆邦为例) | 第63-67页 |
三 家园的失落 | 第67-69页 |
第三节 历史:民族的缩影 | 第69-77页 |
一 历史的横向剖面图(以刘震云为例) | 第70-74页 |
二 时代的纵向变迁史 | 第74-77页 |
第四章 河南文学中“村庄”意象的价值与局限 | 第77-85页 |
第一节 “村庄”意象的整体表达困境 | 第77-79页 |
第二节 “村庄”意象表达的价值意义 | 第79-81页 |
第三节 河南文学书写“村庄”的局限性 | 第81-85页 |
结语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2页 |
后记 | 第92-93页 |
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