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13页 |
(一) 论题提出的背景 | 第9-11页 |
1、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| 第9-10页 |
2、社会科学的本体论转向 | 第10-11页 |
(二) 路径 | 第11-13页 |
二、涌现与还原: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与科学观 | 第13-26页 |
(一) 还原的方法与还原论 | 第13-17页 |
1、何谓还原 | 第13-15页 |
2、哲学中的还原论 | 第15-17页 |
(二) 涌现方法与观念 | 第17-21页 |
1、自然科学中的涌现观念 | 第17-19页 |
2、社会维度的涌现观念 | 第19-21页 |
(三) 还原-涌现观念小结 | 第21-23页 |
(四) 涌现能够成为社会现象之基础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根据 | 第23-26页 |
1、异质效应 | 第23-24页 |
2、多元本体 | 第24页 |
3、分层 | 第24-26页 |
三、批判实在论的阐释方法与涌现本体论信条 | 第26-33页 |
(一) 批判实在论的阐释方法 | 第26-29页 |
1、批判实在论为何反对演绎的理论化方法 | 第26-28页 |
2、批判实在论的阐述方法——因果阐释法 | 第28-29页 |
(二) 批判实在论的涌现本体论信条 | 第29-33页 |
四、涌现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界面 | 第33-48页 |
(一) 作为本体论的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 | 第33-39页 |
1、作为本体论的批判实在论 | 第33-37页 |
2、作为本体论的马克思主义 | 第37-39页 |
(二) 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可能关系 | 第39-48页 |
1、批判实在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作用 | 第40-43页 |
(1) 处于第二层面的批判实在论 | 第40页 |
(2) 本体论的首要性与不可及性维度 | 第40-41页 |
(3) 结构、层级与社会转换 | 第41-43页 |
2、马克思主义无需借助批判实在论 | 第43-44页 |
3、两者携手并进? | 第44-48页 |
五、涌现论马克思主义的建构 | 第48-63页 |
(一) 批判实在论:作为科学哲学的传统之一及其对传统经验论的批判 | 第49-53页 |
1、世界的结构化 | 第49-50页 |
2、世界的分层化 | 第50-52页 |
3、实在论语境中的涌现 | 第52-53页 |
(二) 辩证法何以成为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间的桥梁 | 第53-63页 |
1、从黑格尔到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| 第54-56页 |
2、本体论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| 第56-63页 |
六、结语 | 第63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