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3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车轴疲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| 第15-27页 |
1.2.1 车轴疲劳研究历史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2.2 现代车轴疲劳设计 | 第16-22页 |
1.2.3 提高车轴疲劳寿命的表面处理工艺 | 第22-27页 |
1.3 影响车轴疲劳寿命的因素 | 第27-35页 |
1.3.1 载荷 | 第27-28页 |
1.3.2 缺陷 | 第28-35页 |
1.4 激光熔覆修复车轴表面凹坑缺陷探索 | 第35-36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和步骤、创新点和意义 | 第36-39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36-38页 |
1.5.2 创新点和意义 | 第38-39页 |
第2章 车轴表面凹坑缺陷检测及基本性能分析 | 第39-48页 |
2.1 车轴凹坑缺陷调研 | 第39-41页 |
2.2 车轴材料性能表征 | 第41-47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3章 凹坑缺陷对高速列车车轴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9页 |
3.1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48-50页 |
3.2 实验结果 | 第50-55页 |
3.2.1 压痕和缺口截面形貌 | 第50-52页 |
3.2.2 疲劳试验结果 | 第52-55页 |
3.3 讨论 | 第55-58页 |
3.3.1 人工压痕试样 | 第55-57页 |
3.3.2 电火花加工缺口试样 | 第57-5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4章 凹坑缺陷对表面感应淬火高速列车车轴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| 第59-66页 |
4.1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59-60页 |
4.1.1 感应淬火处理工艺 | 第59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59-60页 |
4.2 实验结果 | 第60-64页 |
4.3 讨论 | 第64-6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5章 凹坑缺陷对表面氮碳共渗高速列车车轴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| 第66-75页 |
5.1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66-67页 |
5.1.1 试样氮碳共渗处理工艺 | 第66-67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67页 |
5.2 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67-72页 |
5.2.1 氮碳共渗处理后试样组织、物相和硬度 | 第67-69页 |
5.2.2 氮碳共渗处理后试样拉伸强度和断口形貌 | 第69-71页 |
5.2.3 氮碳共渗处理试样疲劳性能和断口形貌 | 第71-72页 |
5.3 讨论 | 第72-7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6章 凹坑缺陷对高速列车车轴表面淬火层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 | 第75-88页 |
6.1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75-77页 |
6.1.1 拉伸强度试验 | 第75页 |
6.1.2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| 第75-76页 |
6.1.3 车轴表面淬火层裂纹扩展速率测试 | 第76-77页 |
6.2 结果和讨论 | 第77-87页 |
6.2.1 拉伸性能 | 第77-78页 |
6.2.2 疲劳性能 | 第78-82页 |
6.2.3 疲劳断裂韧性 | 第82-87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7章 激光熔覆修复车轴表面凹坑缺陷的探讨 | 第88-94页 |
7.1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88-89页 |
7.2 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89-93页 |
7.2.1 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 | 第89-90页 |
7.2.2 疲劳性能 | 第90-93页 |
7.3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结论 | 第94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1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 | 第112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