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33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| 第19-2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5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25-2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框架 | 第27-29页 |
1.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| 第29-32页 |
1.5.1 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30-32页 |
1.6 论文创新点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| 第33-56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33-35页 |
2.1.1 移动通信网络 | 第33页 |
2.1.2 流量经营 | 第33-34页 |
2.1.3 移动通信网用户行为 | 第34-35页 |
2.2 移动通信网定价相关研究 | 第35-41页 |
2.2.1 电信业务定价理论 | 第35-36页 |
2.2.2 高峰定价理论 | 第36-40页 |
2.2.3 流量经营定价研究 | 第40-41页 |
2.3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相关研究 | 第41-46页 |
2.3.1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要素 | 第41-43页 |
2.3.2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特征 | 第43-44页 |
2.3.3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设计 | 第44-45页 |
2.3.4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应用研究 | 第45-46页 |
2.4 双边市场理论相关研究 | 第46-55页 |
2.4.1 双边市场概念及特征 | 第46-49页 |
2.4.2 双边市场类型及运营策略 | 第49-50页 |
2.4.3 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综述 | 第50-52页 |
2.4.4 双边市场理论应用领域 | 第52-54页 |
2.4.5 双边市场在流量经营中应用可行性 | 第54-5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三章 移动通信网络流量经营现状分析 | 第56-73页 |
3.1 流量经营市场发展现状 | 第56-61页 |
3.1.1 移动用户发展情况 | 第56-58页 |
3.1.2 智能终端发展情况 | 第58-59页 |
3.1.3 移动应用发展情况 | 第59-60页 |
3.1.4 流量资费模式情况 | 第60-61页 |
3.1.5 流量使用偏好情况 | 第61页 |
3.2 电信运营企业流量经营面临的挑战 | 第61-64页 |
3.3 电信运营企业流量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| 第64-66页 |
3.3.1 移动通信网络 | 第64页 |
3.3.2 移动流量资费 | 第64-65页 |
3.3.3 智能终端应用 | 第65-66页 |
3.3.4 流量经营策略 | 第66页 |
3.4 OTT业务对电信运营企业的影响—以WeChat为例 | 第66-72页 |
3.4.1 OTT业务概念 | 第66-67页 |
3.4.2 OTT业务对电信运营企业影响 | 第67-68页 |
3.4.3 OTT业务商业模式—以WeChat为例 | 第68-71页 |
3.4.4 OTT业务对流量经营启示 | 第71-7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四章 电信运营企业移动流量定价研究 | 第73-89页 |
4.1 移动流量高峰定价 | 第73-76页 |
4.1.1 移动流量高峰定价应用背景 | 第73-74页 |
4.1.2 移动流量高峰定价可行性分析 | 第74-75页 |
4.1.3 移动流量高峰定价模型分类 | 第75-76页 |
4.2 移动流量单峰定价模型构建 | 第76-81页 |
4.2.1 短期、高峰概率型、需求独立和时间权重相等 | 第77-79页 |
4.2.2 长期、高峰确定型、需求独立和时间权重不相等 | 第79-80页 |
4.2.3 长期、高峰概率型、需求相关和时间权重不相等 | 第80-81页 |
4.3 移动流量多峰定价模型构建 | 第81-83页 |
4.4 高峰定价模型实证研究 | 第83-86页 |
4.4.1 中国移动 | 第83-84页 |
4.4.2 中国联通 | 第84-85页 |
4.4.3 中国电信 | 第85-86页 |
4.5 高峰定价模型结论 | 第86-8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五章 电信运营企业用户行为与流量需求关系研究 | 第89-115页 |
5.1 流量经营中用户行为要素选择 | 第89-91页 |
5.1.1 用户基本特征 | 第89-90页 |
5.1.2 用户行为选择 | 第90-91页 |
5.1.3 用户网络感知 | 第91页 |
5.2 流量经营中用户行为要素测度 | 第91-100页 |
5.2.1 样本描述 | 第91-92页 |
5.2.2 调查问题 | 第92页 |
5.2.3 调查方法 | 第92-93页 |
5.2.4 问卷调研结果 | 第93-100页 |
5.3 用户行为—流量需求关联模型构建 | 第100-109页 |
5.3.1 关联模型研究方法 | 第100页 |
5.3.2 关联模型构建思路 | 第100-101页 |
5.3.3 假设模型与修正 | 第101-104页 |
5.3.4 关联模型构建 | 第104-109页 |
5.4 用户行为—流量需求关联分析 | 第109-112页 |
5.4.1 关联模型总体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5.4.2 用户行为应用特征库 | 第110-112页 |
5.5 关联分析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第六章 电信运营企业流量经营策略比较研究 | 第115-131页 |
6.1 网络中立性原则的影响 | 第115-118页 |
6.1.1 网络中立性概念 | 第115页 |
6.1.2 网络中立对流量经营的影响 | 第115-118页 |
6.2 电信运营企业流量经营类型 | 第118页 |
6.3 流量经营双边市场模型 | 第118-120页 |
6.3.1 一般流量经营双边市场模型构建 | 第118-120页 |
6.3.2 双边市场平台定价与用户接入数量关系 | 第120页 |
6.4 流量经营双边市场模型分析与综合评价 | 第120-126页 |
6.4.1 无约束流量经营模型分析与综合评价 | 第120-122页 |
6.4.2 差异化流量经营模型分析与综合评价 | 第122-124页 |
6.4.3 网络中立流量经营模型分析与综合评价 | 第124-125页 |
6.4.4 模型仿真分析 | 第125-126页 |
6.5 双边市场模型研究结论 | 第126-128页 |
6.6 案例分析 | 第128-129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29-131页 |
第七章 电信运营企业流量与收入提升策略建议 | 第131-138页 |
7.1 流量实施分时定价,建设智能管道平台 | 第131-133页 |
7.1.1 忙闲时移动流量分时定价 | 第131页 |
7.1.2 移动流量多渠道分流管控 | 第131-132页 |
7.1.3 差异化流量经营闭环运营体系 | 第132-133页 |
7.2 围绕用户流量需求,推进企业流量经营 | 第133-134页 |
7.2.1 促进CDN技术移动化模式应用 | 第133页 |
7.2.2 以宽流量业务为流量需求拓展导向 | 第133页 |
7.2.3 强化终端销售带动移动业务发展模式 | 第133-134页 |
7.2.4 深度挖掘短信和语音等传统业务价值 | 第134页 |
7.3 开放电信能力,实施差异化平台运营 | 第134-137页 |
7.3.1 差异化流量定价策略 | 第134-135页 |
7.3.2 精细化平台运营策略 | 第135-136页 |
7.3.3 开放合作的市场策略 | 第136-137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8-142页 |
8.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观点 | 第138-141页 |
8.1.1 电信运营企业流量定价主要结论 | 第138-139页 |
8.1.2 用户行为与流量需求关系主要结论 | 第139-140页 |
8.1.3 流量经营策略研究主要结论 | 第140-141页 |
8.2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和下一步的展望 | 第141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50页 |
附录 | 第150-161页 |
附录1: 用户行为与流量需求关系研究用户调研问卷 | 第150-153页 |
附录2: 电信运营企业流量经营双边市场模型Matlab仿真分析代码 | 第153-155页 |
附件3: 中国移动、联通以及电信各省市移动流量高峰定价数据汇总 | 第155-161页 |
致谢 | 第161-16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