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 免疫 | 第10-11页 |
1.1 免疫的简述 | 第10页 |
1.2 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及免疫抑制剂 | 第10-11页 |
1.3 乳酸菌的黏附与调节免疫的关系 | 第11页 |
2 肠道菌群 | 第11-16页 |
2.1 人体肠道菌群 | 第11-12页 |
2.2 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分布 | 第12页 |
2.3 人体肠道中重要的微生物 | 第12-13页 |
2.4 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| 第13-14页 |
2.5 肠道菌群与疾病 | 第14-15页 |
2.6 人体肠道菌群的代谢 | 第15-16页 |
3 益生菌 | 第16-20页 |
3.1 益生菌的概念及种类 | 第16页 |
3.2 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 | 第16-17页 |
3.3 益生菌对机体免疫能力的调节作用 | 第17-18页 |
3.4 益生菌的其他生理功能 | 第18-20页 |
3.4.1 改善乳糖代谢 | 第18-19页 |
3.4.2 降低胆固醇水平 | 第19页 |
3.4.3 降血压作用 | 第19页 |
3.4.4 其他 | 第19-20页 |
4 研究目的、意义与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4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0页 |
4.2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乳酸菌黏附能力及功能特性的体外研究 | 第21-33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21-25页 |
1.1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21页 |
1.2 试剂与材料 | 第21-22页 |
1.3 试验菌株 | 第22页 |
1.4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2-23页 |
1.5 试验方法 | 第23-25页 |
1.5.1 样品的采集与菌株分离 | 第23页 |
1.5.2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| 第23页 |
1.5.3 菌悬液的制备和细胞培养 | 第23页 |
1.5.4 乳酸菌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| 第23页 |
1.5.5 乳酸菌细胞黏附能力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1.5.6 乳酸菌对人工胃液、人工肠液和胆盐耐受性的测定 | 第24页 |
1.5.7 乳酸菌抑菌能力的测定 | 第24页 |
1.5.8 乳酸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测定 | 第24页 |
1.5.9 乳酸菌的API和16S rDNA序列鉴定 | 第24-25页 |
1.6 统计学处理 | 第2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2页 |
2.1 乳酸菌生物学特性 | 第25页 |
2.2 乳酸菌的表面疏水能力 | 第25-26页 |
2.3 乳酸菌对细胞的黏附能力 | 第26-27页 |
2.4 乳酸菌对人工胃液、人工肠液和胆盐的耐受能力 | 第27-29页 |
2.5 乳酸菌抑制肠道致病菌的能力 | 第29页 |
2.6 乳酸菌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 | 第29-30页 |
2.7 乳酸菌的鉴定 | 第30-32页 |
2.7.1 API鉴定 | 第30-31页 |
2.7.2 16SrDNA序列鉴定 | 第31-32页 |
3 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乳酸菌对大鼠免疫能力的影响 | 第33-42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33-36页 |
1.1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33页 |
1.2 试剂与材料 | 第33页 |
1.3 饲料与动物来源 | 第33页 |
1.4 灌胃样品的配制 | 第33-34页 |
1.5 试验方法 | 第34-36页 |
1.5.1 动物分组 | 第34页 |
1.5.2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| 第34页 |
1.5.3 血清的制备及相关指标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1.5.4 肝、脾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测定 | 第35页 |
1.5.5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测定 | 第35页 |
1.5.6 血清溶血素含量的测定 | 第35页 |
1.5.7 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测定 | 第35-36页 |
1.6 统计学处理 | 第3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0页 |
2.1 鼠李糖乳杆菌LV108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2 鼠李糖乳杆菌LV108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3 鼠李糖乳杆菌LV108对大鼠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4 鼠李糖乳杆菌LV108对大鼠肝脾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2.5 鼠李糖乳杆菌LV108对大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2.6 鼠李糖乳杆菌LV108对大鼠血清溶血素含量、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影响 | 第40页 |
3 讨论 | 第40-41页 |
4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乳酸菌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| 第42-51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2-45页 |
1.1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42页 |
1.2 试剂与材料 | 第42页 |
1.3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| 第42-43页 |
1.4 试验方法 | 第43-45页 |
1.4.1 粪便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| 第43页 |
1.4.2 粪便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43页 |
1.4.3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| 第43-44页 |
1.4.4 普通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| 第44页 |
1.4.5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| 第44页 |
1.4.6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| 第44-45页 |
1.4.7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未知样品的定量 | 第45页 |
1.5 统计学处理 | 第4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8页 |
2.1 质粒标准品的同源性 | 第45页 |
2.2 扩增溶解曲线 | 第45-46页 |
2.3 质粒DNA标准曲线 | 第46-47页 |
2.4 鼠李糖乳杆菌LV108对大鼠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49页 |
4 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五章 乳酸菌对大鼠粪便代谢产物的影响 | 第51-58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51-52页 |
1.1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51页 |
1.2 试剂与材料 | 第51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1.3.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| 第51页 |
1.3.2 NMR图谱测定 | 第51页 |
1.3.3 NMR数据及分析处理 | 第51-5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6页 |
2.1 肠内容物和粪便的代谢物提取物的NMR图谱 | 第52-53页 |
2.2 肠内容物和粪便的代谢物的模式识别分析 | 第53-54页 |
2.3 肠内容物和粪便代谢产物的PLS-DA分析 | 第54-56页 |
3 讨论 | 第56页 |
4 小结 | 第56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