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0MW二次再热机组抽汽参数确定及热力系统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二次再热机组回热系统抽汽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| 第14-29页 |
2.1 给水焓升分配方法概述 | 第14-15页 |
2.2 级组蒸汽等焓降方法简析 | 第15-18页 |
2.2.1 一次再热机组计算分析 | 第15-16页 |
2.2.2 二次再热机组计算分析 | 第16-18页 |
2.3 推导模型的建立 | 第18-20页 |
2.4 最佳抽汽焓的推导过程 | 第20-24页 |
2.4.1 二次再热机组推导过程 | 第20-22页 |
2.4.2 最佳抽汽焓表达式 | 第22-23页 |
2.4.3 计算迭代流程图 | 第23-24页 |
2.5 计算实例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5.1 660MW一次再热机组计算 | 第24-25页 |
2.5.2 1000MW二次再热机组计算 | 第25-2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700℃常规二次再热热力系统分析 | 第29-46页 |
3.1 二次再热机组热力系统设计 | 第29-33页 |
3.1.1 设计基本理念 | 第29页 |
3.1.2 回热级数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3.1.3 热力系统图的确定 | 第31-32页 |
3.1.4 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32-33页 |
3.2 再热压力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2.1 最有利再热压力理论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2 再热压力对机组效率影响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 不同小汽机汽源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3.1 不同汽源选择方案 | 第35-36页 |
3.3.2 不同方案机组效率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3 不同方案机组热耗分析 | 第37页 |
3.4 常规汽源下部分负荷分析比较 | 第37-41页 |
3.4.1 变工况抽汽压力确定 | 第38页 |
3.4.2 变工况抽汽比焓确定 | 第38-39页 |
3.4.3 变工况抽汽压损的变化 | 第39-40页 |
3.4.4 进出水参数和疏水比焓的变化 | 第40页 |
3.4.5 部分负荷下级组效率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.6 部分负荷下机组效率和热耗分析 | 第41页 |
3.5 回热系统?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5.1 ?指标分析 | 第42页 |
3.5.2 ?计算分析单元 | 第42-43页 |
3.5.3 ?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高参数基于MC循环二次再热热力系统分析 | 第46-57页 |
4.1 700℃二次再热机组研究概况 | 第46-50页 |
4.1.1 国外 700℃二次再热机组研究情况 | 第46-49页 |
4.1.2 国内 700℃二次再热机组研究情况 | 第49-50页 |
4.2 基于MC循环热力系统确定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2.1 基于MC循环热力系统确定 | 第50页 |
4.2.2 抽汽系数和抽汽温度对比 | 第50-51页 |
4.3 小汽机汽源与抽汽级数的确定 | 第51-54页 |
4.3.1 不同的小汽机选择方案 | 第51-52页 |
4.3.2 不同方案机组效率分析 | 第52页 |
4.3.3 不同方案机组热耗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3.4 不同汽源机组抽汽温度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3.5 不同汽源机组抽汽系数分析 | 第54页 |
4.4 基于MC循环热力?指标系统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4.1 不同方案回热系统?效率分析 | 第55页 |
4.4.2 不同方案回热系统?损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5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5.2 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