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蓄电池论文

Li2MnSiO4锂离子正极材料电子结构与性质相关性的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2页
    1.2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锂离子电池组成部分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4-15页
    1.3 锂离子正极材料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LiFePO_4材料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正硅酸盐类正极材料(Li_2MSiO_4)(M=Mn,Fe,Co)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1 Li_2FeSiO_4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2 Li_2MnSiO_4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3 Li_2CoSiO_4第20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-21页
第二章 理论计算方法第21-24页
    2.1 多粒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:第21-22页
    2.2 密度泛函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交换关联泛函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缀加平面波赝势(PAW)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DFT+U值第23页
    2.3 VASP软件包第23-24页
第三章 第一性原理研究Li_2MnSiO_4电子结构及相关性能第24-35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24页
    3.2 计算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3.3 计算模型第25-26页
    3.4 结果分析第26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几何结构优化分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Li_xMnSiO_4(0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Li_2MnSiO_4脱嵌锂电压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电子电导率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Li_2MnSiO_4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第31-34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34-35页
第四章 V掺杂Mn/Si对Li_2MnSiO_4电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第35-4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5页
    4.2 计算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4.3 计算模型第36页
    4.4 结果分析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几何结构优化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V掺杂材料的脱锂结构特性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电子电导率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锂离子扩散第42-4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五章 Ti掺杂Mn位对Li_2MnSiO_4相关性质的影响第46-55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6页
    5.2 计算方法及结构第46-47页
    5.3 计算结果和讨论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几何优化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Ti掺杂Li_2MnSiO_4的电子结构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Ti掺杂材料脱铿相结构特性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不同浓度的替位掺在Mn位对锂离子扩散的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六章 Na替位Li_2MnSiO_4的Li位对电子结构及扩散的影响第55-63页
    6.1 前言第55-56页
    6.2 计算方法第56页
    6.3 计算模型第56-57页
    6.4 结果与讨论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掺杂结构的几何优化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电子态密度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Li_(2-x)Na_xMnSiO_4(x=0,0.125,0.25)结构中的锂离子扩散第59-62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3-66页
    7.1 Li_2MnSiO_4材料的电子结构及相关性能的研究第63页
    7.2 V掺杂Mn/Si位对Li_2MnSiO_4电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7.3 不同浓度Ti掺杂Mn位对Li_2MnSiO_4相关性质的影响第64页
    7.4 Na替位Li_2MnSiO_4的Li位对结构及扩散的影响第64-65页
    7.5 未来工作展望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2页
致谢第72-7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葛根素预处理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
下一篇:X线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