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--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

基于景观视角下的湖口环境整治与修复研究--以合肥市南淝河为例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1 文献综述第9-30页
    1.1 相关概念界定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景观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湖口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湖口景观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景观环境整治与修复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相关基础理论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可持续景观理论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景观美学理论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恢复生态学理论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景观规划学理论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GI理论第16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有关水环境整治与修复研究现状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有关水环境整治与修复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滨水景观环境整治与修复研究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建设实例案例分析第20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洞庭湖区生态修复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温州城市内河生态景观修复设计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合肥市滁河干渠生态休闲风光带概念规划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生态恢复的政策及措施第28-29页
    1.5 存在问题第29-30页
2 引言第30-35页
    2.1 研究背景第30-32页
    2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2页
    2.3 研究内容第32-33页
    2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研究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技术路线第34-35页
3 湖口景观环境的空间组成类型及理想模型的构建第35-47页
    3.1 湖口景观环境六种空间类型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村落—湖泊类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农田—湖泊类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山体—湖泊类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公路—湖泊类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湿地—湖泊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城镇—湖泊类第39-40页
    3.2 湖口景观环境理想模型的构建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村落—湖泊类理想模型的构建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农田—湖泊类理想模型的构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山体—湖泊类理想模型的构建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公路—湖泊类理想模型的构建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湿地—湖泊类理想模型的构建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城镇—湖泊类理想模型的构建第46-47页
4 湖口景观环境整治与修复第47-65页
    4.1 湖口景观环境整治与修复理念第47-48页
    4.2 湖口景观环境整治与修复的原则第48-49页
    4.3 湖口湖滨带景观环境整治与修复方法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基底稳定性处理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基底改造处理第54页
    4.4 湖口缓冲带生态修复方法第54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构建湖口缓冲带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建设湖口缓冲带生态透水地面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构建湖口植被缓冲带第60-63页
    4.5 湖口范围内相关河流的生态修复思路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湖口河流形态及河道特性修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湖口生态河床构建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湖口生态型护岸建设第64-65页
5 案例研究-合肥南淝河湖口景观环境整治与修复概念规划设计第65-81页
    5.1 项目背景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区位分析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南淝河湖口在区域生态格局中的地位第65-66页
    5.2 南淝河湖口景观环境概况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现状特征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存在问题第66-68页
    5.3 规划理念第68页
    5.4 规划原则第68-70页
    5.5 规划布局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规划结构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主要景观布局第70-73页
    5.6 专项设计指引第73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硬质景观第73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软质景观第79-81页
6 结论与展望第81-82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1-82页
    6.2 不足与展望第82页
参考文献第82-87页
致谢第87-88页
个人简介第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薄壳山核桃根系分泌物与枯落物对小麦、大豆的化感作用研究
下一篇:明清以来临清城市兴衰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