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开采论文--金属矿开采论文--地下开采论文

某铜矿尾砂胶结充填配比试验研究及强度优化设计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胶结充填发展现状及过程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胶结充填现状及问题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外胶结充填技术发展历程第11-13页
    1.3 国内胶结充填技术分析及发展方向第13-15页
    1.4 充填材料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添加剂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胶凝剂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骨料级配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料浆浓度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养护环境第20页
    1.5 研究目的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技术路线第21-22页
第二章 矿山充填工程应用概况第22-25页
    2.1 充填系统及工艺选择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充填系统概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充填工艺选择第22-23页
    2.2 充填工程系统安全监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安全监测内容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监测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采空区稳定性现状分析第24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第三章 不同配比材料的性能试验及分析第25-40页
    3.1 胶结充填材料的配比试验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充填材料配比选取原则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充填体的取样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充填试块的制作以及养护第26-27页
    3.2 不同配比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单轴压缩和劈裂试验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不同配比结果的数据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3.3 针对强度因素分析的响应面优化方法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响应面方法的表达方式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响应面配比优化分析及方案确定第34-3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四章 充填体强度设计与采场稳定性分析第40-55页
    4.1 胶结充填体的强度设计方法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经验公式类比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数学力学模型法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对比第44-45页
    4.2 采场充填体强度的稳定性分析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基于能量原理的充填体强度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基于能量原理的充填体强度实例分析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采空区对充填体力学作用模型第48-50页
    4.3 失稳的突变作用机理研究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力学模型系统函数的确定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采场充填体的实例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五章 充填体强度配比优化设计第55-70页
    5.1 采场模拟开挖模型建立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数值软件介绍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模拟基本内容及假定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本构模型的选取与边界条件确定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数值模拟方案建立第58-59页
    5.2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SMax最大主应力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SMin最小主应力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塑性区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Z方向位移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对矿柱充填体的稳定性建议第64-65页
    5.3 基于AHP和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AHP确定指标权重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第68-6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70-72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70-71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1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5页
致谢第75-76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6-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城市中等收入家庭的风险意识及规避能力分析--以济南市为例
下一篇:跨文化背景下海外国际汉语教师社会适应研究--以北美地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