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7-9页 |
第2章 关于大数据与个人信息的基本问题 | 第9-16页 |
2.1 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基本问题 | 第9-12页 |
2.1.1“个人信息”术语的选择 | 第9-10页 |
2.1.2 个人信息的定义和分类 | 第10-11页 |
2.1.3 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| 第11页 |
2.1.4 大数据环境下的个人信息 | 第11-12页 |
2.2 大数据的内涵及其特点 | 第12-14页 |
2.2.1 大数据的涵义 | 第12页 |
2.2.2 大数据挖掘技术 | 第12-13页 |
2.2.3 大数据运作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2.3 大数据运作过程的客体 | 第14-16页 |
第3章 我国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面临的问题 | 第16-21页 |
3.1 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民事侵权方式的多元化 | 第16-18页 |
3.1.1 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 | 第16-17页 |
3.1.2 个人信息的过度分析 | 第17页 |
3.1.3 个人信息的泄露 | 第17-18页 |
3.2 大数据环境下现有的个人信息民法保护机制不健全 | 第18-21页 |
3.2.1 民法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现状 | 第18-19页 |
3.2.2 现有的民法保护机制不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| 第19页 |
3.2.3 缺乏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| 第19-21页 |
第4章 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立法保护比较研究 | 第21-28页 |
4.1 美国 | 第21-23页 |
4.1.1 美国信息隐私法 | 第21-22页 |
4.1.2 大数据环境下美国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 | 第22-23页 |
4.1.3 美国立法模式的评价 | 第23页 |
4.2 德国 | 第23-24页 |
4.2.1 德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| 第23页 |
4.2.2 德国信息保护模式的评价 | 第23-24页 |
4.3 日本 | 第24-25页 |
4.3.1 日本个人情报保护法 | 第24页 |
4.3.2 大数据环境下《个人数据使用方案》 | 第24-25页 |
4.3.3 日本信息保护模式的评价 | 第25页 |
4.4 比较研究 | 第25-28页 |
4.4.1 规则模式的比较 | 第25页 |
4.4.2 立法模式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
4.4.3 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6-28页 |
第5章 大数据环境下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对策 | 第28-33页 |
5.1 明确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理论基础 | 第28-29页 |
5.1.1 是保护公民具体人格权的基本要求 | 第28页 |
5.1.2 是保护公民一般人格权的基本要求 | 第28-29页 |
5.2 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立法 | 第29-33页 |
5.2.1 确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 | 第29-30页 |
5.2.2 确立个人信息权 | 第30-31页 |
5.2.3 个人信息人格权与财产权并行保护 | 第31页 |
5.2.4 确立过错推定原则 | 第31-33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33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