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创新点 | 第8-12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24页 |
1.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1页 |
1.2.1 页岩岩石物理建模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2.2 储层参数反演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2.3 页岩脆性评价 | 第18-20页 |
1.2.4 脆性敏感参数分析 | 第20-21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常规岩石物理模型 | 第24-41页 |
2.1 各向同性介质理论 | 第24-31页 |
2.1.1 边界理论模型 | 第24-26页 |
2.1.2 各向同性包裹体理论 | 第26-31页 |
2.2 各向异性介质理论 | 第31-37页 |
2.2.1 各向异性理论简介 | 第31-35页 |
2.2.2 各向异性等效介质理论 | 第35-37页 |
2.3 流体、固体替换介质理论 | 第37-39页 |
2.3.1 Gassmann方程 | 第37-39页 |
2.3.2 Brown-Korringa替换模型 | 第39页 |
2.3.3 Ciz-Shapiro固体替换模型 | 第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3章 页岩各向异性岩石物理模型构建 | 第41-62页 |
3.1 页岩模型的构建 | 第42-49页 |
3.1.1 利用SCA+DEM模型模拟页岩中的干酪根 | 第42-46页 |
3.1.2 利用正态分布方差模拟黏土的成层性 | 第46-48页 |
3.1.3 模型的实现 | 第48-49页 |
3.2 实际资料分析 | 第49-60页 |
3.2.1 工区概况 | 第49-51页 |
3.2.2 孔隙纵横比反演模板构建及纵横波预测 | 第51-56页 |
3.2.3 储层AVO分析 | 第56-6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4章 等效孔隙纵横比概率密度反演及误差分析 | 第62-80页 |
4.1 方法原理 | 第63-66页 |
4.1.1 孔隙纵横比敏感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1.2 网格分析法 | 第64-66页 |
4.2 实际资料应用 | 第66-78页 |
4.2.1 工区介绍 | 第66-67页 |
4.2.2 孔隙纵横比模板建立 | 第67-68页 |
4.2.3 孔隙纵横比反演 | 第68-72页 |
4.2.4 孔隙纵横比概率密度误差分析 | 第72-75页 |
4.2.5 储层孔隙类型分析 | 第75-7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5章 各向异性参数与黏土成层性的反演与评价 | 第80-90页 |
5.1 研究背景及方法原理 | 第80-82页 |
5.2 实际数据应用 | 第82-84页 |
5.3 反演结果分析 | 第84-88页 |
5.3.1 Thomsen各向异性参数反演结果分析 | 第84-86页 |
5.3.2 模型参数对各向异性结果的影响 | 第86-8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8-90页 |
第6章 页岩岩石物理模板分析及储层脆性评价 | 第90-123页 |
6.1 页岩储层脆性表征因子评价 | 第90-102页 |
6.1.1 脆性因子对比分析 | 第90-98页 |
6.1.2 实际数据分析 | 第98-102页 |
6.2 岩石物理模板构建与敏感参数分析 | 第102-109页 |
6.3 基于叠前同时反演的储层脆性评价 | 第109-122页 |
6.3.1 方法原理 | 第110-111页 |
6.3.2 地震脆性预测流程 | 第111-114页 |
6.3.3 储层标定及子波提取 | 第114-115页 |
6.3.4 构建初始模型及反演参数试验 | 第115-118页 |
6.3.5 叠前同步反演及脆性预测 | 第118-122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3页 |
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| 第133-134页 |
附录 | 第134-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