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9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26-3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6-27页 |
1.2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结构 | 第27-28页 |
1.3 钢管混凝土节点研究现状 | 第28页 |
1.4 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| 第28-32页 |
1.4.1 拟静力试验研究现状 | 第28-30页 |
1.4.2 拟动力试验研究现状 | 第30页 |
1.4.3 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 | 第30-31页 |
1.4.4 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| 第31-32页 |
1.5 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研究现状 | 第32页 |
1.6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框架研究现状 | 第32-33页 |
1.7 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| 第33-34页 |
1.8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 | 第34-35页 |
1.9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5-38页 |
第2章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拟静力试验 | 第38-96页 |
2.1 引言 | 第38页 |
2.2 试验目的 | 第38页 |
2.3 试件设计与制作 | 第38-43页 |
2.4 试验加载装置 | 第43-45页 |
2.5 试验加载方案 | 第45-46页 |
2.6 试验测试方案 | 第46-49页 |
2.7 材性试验 | 第49-51页 |
2.7.1 钢材的材性试验 | 第49-50页 |
2.7.2 混凝土的材性试验 | 第50页 |
2.7.3 螺栓的材性 | 第50-51页 |
2.7.4 抗剪栓钉的材性 | 第51页 |
2.8 试验过程与破坏现象 | 第51-65页 |
2.8.1 试件SCF1试验现象 | 第51-57页 |
2.8.2 试件CCF1试验现象 | 第57-62页 |
2.8.3 楼板裂缝 | 第62-65页 |
2.9 破坏模式 | 第65页 |
2.10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5-79页 |
2.10.1 荷载(P)-位移(△)滞回曲线 | 第65-67页 |
2.10.2 荷载(P)-位移(△)骨架曲线 | 第67-68页 |
2.10.3 骨架曲线的特征点 | 第68-69页 |
2.10.4 强度退化 | 第69-71页 |
2.10.5 刚度退化 | 第71-73页 |
2.10.6 延性系数 | 第73-74页 |
2.10.7 耗能能力 | 第74-76页 |
2.10.8 损伤分析 | 第76-78页 |
2.10.9 试件整体内力分析 | 第78-79页 |
2.11 应变分析 | 第79-93页 |
2.11.1 钢管混凝土柱应变分析 | 第79-82页 |
2.11.2 组合梁应变分析 | 第82-87页 |
2.11.3 栓钉应变分析 | 第87页 |
2.11.4 端板应变分析 | 第87-89页 |
2.11.5 钢筋应变分析 | 第89-93页 |
2.12 小结 | 第93-96页 |
第3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端板连接节点简化计算方法 | 第96-126页 |
3.1 引言 | 第96页 |
3.2 组合节点的失效模式 | 第96页 |
3.3 连接抗弯承载力 | 第96-116页 |
3.3.1 各组件抗拉或抗压承载力 | 第96-100页 |
3.3.2 负弯矩作用下平齐端板连接组合节点的抗弯承载力 | 第100-104页 |
3.3.3 负弯矩作用下外伸端板连接组合节点的抗弯承载力 | 第104-107页 |
3.3.4 正弯矩作用下平齐端板连接组合节点的抗弯承载力 | 第107-112页 |
3.3.5 正弯矩作用下外伸端板连接组合节点的抗弯承载力 | 第112-116页 |
3.4 连接初始刚度 | 第116-122页 |
3.4.1 初始刚度计算方法 | 第116页 |
3.4.2 节点的各组件刚度 | 第116-118页 |
3.4.3 负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的初始刚度 | 第118-120页 |
3.4.4 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的初始刚度 | 第120-122页 |
3.5 连接弯矩-转角关系模型 | 第122-124页 |
3.5.1 单调荷载作用下弯矩-转角关系模型 | 第122-123页 |
3.5.2 循环荷载作用下弯矩-转角滞回关系模型 | 第123-124页 |
3.6 小结 | 第124-126页 |
第4章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弹塑性位移简化计算方法 | 第126-136页 |
4.1 引言 | 第126页 |
4.2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| 第126-129页 |
4.2.1 关键参数确定 | 第127-128页 |
4.2.2 计算模型 | 第128-129页 |
4.2.3 统计参数 | 第129页 |
4.3 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 | 第129-130页 |
4.4 统计结果分析 | 第130-133页 |
4.5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设计建议值 | 第133-134页 |
4.6 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第5章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基于能量抗震性能分析 | 第136-148页 |
5.1 引言 | 第136页 |
5.2 能量平衡方程 | 第136-138页 |
5.2.1 相对能量平衡方程 | 第137页 |
5.2.2 绝对能量平衡方程 | 第137-138页 |
5.2.3 相对能量平衡方程和绝对能量平衡方程区别 | 第138页 |
5.2.4 影响地震输入能量及其分配规律的因素 | 第138页 |
5.2.5 结构损伤评价 | 第138页 |
5.3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基于能量抗震分析模型 | 第138-139页 |
5.4 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139-146页 |
5.4.1 地震动频谱特性影响 | 第139-142页 |
5.4.2 结构阻尼比 | 第142-145页 |
5.4.3 地震滞回耗能的分布规律 | 第145-146页 |
5.5 小结 | 第146-148页 |
第6章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抗连续倒塌的静力分析 | 第148-178页 |
6.1 引言 | 第148页 |
6.2 结构抗连续倒塌相关规范 | 第148-149页 |
6.3 结构抗连续倒塌的设计方法 | 第149-150页 |
6.3.1 偶然事件控制法 | 第149页 |
6.3.2 间接设计法 | 第149-150页 |
6.3.3 直接设计法 | 第150页 |
6.4 结构抗连续倒塌的分析方法 | 第150-153页 |
6.4.1 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| 第151页 |
6.4.2 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| 第151-152页 |
6.4.3 线性动力分析方法 | 第152页 |
6.4.4 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 | 第152-153页 |
6.5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平面框架抗连续倒塌静力分析 | 第153-176页 |
6.5.1 计算模型 | 第153-155页 |
6.5.2 塑性铰力-变形模型 | 第155-156页 |
6.5.3 非线性静力分析 | 第156-169页 |
6.5.4 结构极限状态弯矩 | 第169-172页 |
6.5.5 节点半刚性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 | 第172-176页 |
6.6 小结 | 第176-178页 |
第7章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抗连续倒塌的动力分析 | 第178-202页 |
7.1 引言 | 第178页 |
7.2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平面框架抗连续倒塌动力分析 | 第178-192页 |
7.2.1 参数设置 | 第178-179页 |
7.2.2 分析结果 | 第179-192页 |
7.3 节点半刚性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 | 第192-200页 |
7.4 小结 | 第200-202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02-206页 |
8.1 结论 | 第202-203页 |
8.2 不足与展望 | 第203-2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6-214页 |
附录 | 第214-23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2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