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低渗透油藏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创新点第7-11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选题来源、目的和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低渗透油藏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低渗储层“甜点”形成主控因素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陆丰凹陷油气成藏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陆丰凹陷油气成藏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9-20页
    1.4 完成的工作量第20-21页
第2章 陆丰凹陷古近系——新近系地质格架分析第21-34页
    2.1 构造位置及单元划分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构造位置及目标层单元划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古近系构造单元划分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构造演化特征第23-26页
    2.2 地层格架特征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古近系地层格架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新近系地层格架第29-30页
    2.3 盆地沉积充填特征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古近系沉积充填特征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新近系地层沉积充填特征第32-34页
第3章 陆丰凹陷古近系低渗透甜点形成机理第34-82页
    3.1 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岩演化第34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储层孔隙类型及物性特征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储层成岩作用第4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成岩演化过程第54-59页
    3.2 甜点储层形成机理及成因模式第59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甜点储层分类第59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甜点储层特征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“甜点”储层形成机理、成因模式及分布规律第73-82页
第4章 陆丰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分析第82-132页
    4.1 古近系已知油气分布特征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原油物理特征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油气分布特征第83-86页
    4.2 陆丰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第8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烃源岩条件分析第86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盖层分析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生储盖组合第10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第108-117页
    4.3 陆丰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体系第117-13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油气成藏过程第117-12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油气成藏体系及成藏模式第121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油气成藏机理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古近系低渗油气藏分布规律第128-132页
第5章 陆丰凹陷古近系低渗油藏主控因素及评价方法第132-147页
    5.1 古近系低渗油藏主控因素第132-134页
    5.2 古近系低渗油藏评价方法第134-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低渗透油藏综合评价思路和方法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低渗油藏综合评价参数及评价标准第135-139页
    5.3 古近系低渗油藏评价效果分析第139-1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缓坡带评价效果分析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洼中隆起带评价效果分析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陆丰凹陷有利成藏区预测结果第142-147页
第6章 结论第147-150页
参考文献第150-161页
致谢第161-162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62-163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63页

论文共1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
下一篇: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抗连续倒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