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1-15页 |
1.1.1 地源热泵与节能 | 第11页 |
1.1.2 地源热泵的应用与发展 | 第11-13页 |
1.1.3 岩土体热失衡问题的产生 | 第13-14页 |
1.1.4 太阳能光热供暖的应用与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1.5 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的联合运用 | 第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现有研究不足 | 第17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系统简介 | 第19-22页 |
2.1 系统由来 | 第19页 |
2.2 系统组成 | 第19-20页 |
2.3 系统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模拟研究 | 第22-43页 |
3.1 项目概括 | 第22-23页 |
3.2 模拟实验影响因素选择 | 第23-27页 |
3.2.1 太阳能集热器装机容量 | 第23-24页 |
3.2.2 地埋管换热器间距 | 第24页 |
3.2.3 岩土体容积比热容和岩土体综合导热系数 | 第24-26页 |
3.2.4 岩土体初始温度 | 第26-27页 |
3.3 正交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| 第27-30页 |
3.3.1 正交实验 | 第27页 |
3.3.2 正交模拟实验 | 第27页 |
3.3.3 正交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| 第27-28页 |
3.3.4 实验的因素及水平 | 第28页 |
3.3.5 正交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| 第28-30页 |
3.4 模拟实验模型 | 第30-32页 |
3.4.1 三维物理模型 | 第30-31页 |
3.4.2 数学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5 模拟条件及模拟进行 | 第32-35页 |
3.5.1 模拟条件 | 第32页 |
3.5.2 模拟进行 | 第32-35页 |
3.6 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35-41页 |
3.6.1 正交模拟实验结果 | 第35-36页 |
3.6.2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6.3 蓄热特性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6.4 正交模拟实验方差分析 | 第41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4章 实验研究 | 第43-67页 |
4.1 实验项目介绍 | 第43-46页 |
4.1.1 无煤示范村跨季节蓄热太阳能-地源复合热泵系统 | 第43-45页 |
4.1.2 大兴西芦某公共建筑示范项目实验系统 | 第45-46页 |
4.2 实验仪器 | 第46-48页 |
4.3 实验数据及分析 | 第48-63页 |
4.3.1 蓄热部分耗电 | 第48-50页 |
4.3.2 地埋侧进出水温度 | 第50-54页 |
4.3.3 用户侧进出水温度 | 第54-57页 |
4.3.4 机组耗电及能效 | 第57-59页 |
4.3.5 与周边常规地源热泵对比 | 第59-62页 |
4.3.6 室内热舒适性 | 第62-63页 |
4.4 系统经济性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5章 系统适宜性研究 | 第67-75页 |
5.1 评价项选取 | 第67页 |
5.2 评价项分析 | 第67-74页 |
5.2.1 房屋冷热负荷特征评价项 | 第67-69页 |
5.2.2 太阳能集热器空间保证率评价项 | 第69页 |
5.2.3 节能性评价项 | 第69-70页 |
5.2.4 经济性评价项 | 第70-71页 |
5.2.5 年辐射总量评价项 | 第71-73页 |
5.2.6 热工分区的筛选 | 第73-7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3-8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