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4页 |
2.1 宫颈机能不全的现状 | 第14页 |
2.2 宫颈的结构 | 第14-15页 |
2.2.1 宫颈的解剖结构 | 第14-15页 |
2.2.2 宫颈的组织结构 | 第15页 |
2.3 宫颈的功能 | 第15-16页 |
2.3.1 宫颈黏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| 第15页 |
2.3.2 宫颈功能与妊娠关系 | 第15-16页 |
2.4 宫颈机能不全相关因素及病因 | 第16-18页 |
2.4.1 宫颈机能不全与先天性宫颈发育不良 | 第16页 |
2.4.2 宫颈机能不全与胎儿期己烯雌酚暴露史 | 第16页 |
2.4.3 宫颈机能不全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| 第16-17页 |
2.4.4 宫颈机能不全的遗传因素 | 第17-18页 |
2.4.5 宫颈机能不全与外科创伤 | 第18页 |
2.4.6 宫颈机能不全与宫颈手术 | 第18页 |
2.4.7 宫颈机能不全与血清松弛素水平 | 第18页 |
2.5 宫颈机能不全诊断 | 第18-20页 |
2.5.1 病史 | 第19页 |
2.5.2 查体 | 第19页 |
2.5.3 辅助检查及其评价 | 第19-20页 |
2.6 宫颈机能不全治疗 | 第20-21页 |
2.6.1 保守治疗方法 | 第20页 |
2.6.2 手术治疗 | 第20页 |
2.6.3 疑似宫颈机能不全的治疗 | 第20-21页 |
2.7 宫颈环扎术 | 第21-23页 |
2.7.1 宫颈环扎术简介 | 第21-22页 |
2.7.2 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 | 第22页 |
2.7.3 宫颈环扎术禁忌症 | 第22-23页 |
2.7.4 宫颈环扎术并发症 | 第23页 |
2.8 宫颈机能不全预防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资料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24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3.2.1 宫颈机能不全诊断标准 | 第24-25页 |
3.2.2 分组 | 第25页 |
3.2.3 术前评估及准备 | 第25页 |
3.2.4 手术方法 | 第25页 |
3.3 统计学方法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结果 | 第26-33页 |
4.1 一般情况 | 第26-27页 |
4.2 5年间孕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原因构成比 | 第27-28页 |
4.3 预防性环扎组和治疗性环扎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| 第28页 |
4.4 预防性环扎组和治疗性环扎组高危因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4.5 预防性环扎组和治疗性环扎组手术情况比较 | 第29页 |
4.6 预防性环扎组和治疗性环扎组术后妊娠情况比较 | 第29-30页 |
4.7 预防性环扎组和治疗性环扎组妊娠结局分析 | 第30页 |
4.8 预防性环扎组和治疗性环扎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| 第30-31页 |
4.9 经阴道宫颈环扎术成功率相关因素分析 | 第31页 |
4.10 经阴道宫颈环扎术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| 第31-33页 |
第5章 讨论 | 第33-40页 |
5.1 孕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原因和基本情况分析 | 第33页 |
5.2 经阴道宫颈环扎术疗效 | 第33-36页 |
5.2.1 经阴道宫颈环扎术的安全性 | 第34-35页 |
5.2.2 经阴道宫颈环扎术的有效性 | 第35-36页 |
5.3 经阴道宫颈环扎术相关因素分析 | 第36-40页 |
5.3.1 环扎孕周 | 第37页 |
5.3.2 宫颈长度 | 第37页 |
5.3.3 宫颈管分离宽度 | 第37-38页 |
5.3.4 术后感染 | 第38页 |
5.3.5 妊娠合并症 | 第38-40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6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