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导论 | 第9-14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问题 | 第9-10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问题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0-12页 |
(一)文献法 | 第11页 |
(二)实地调查法 | 第11页 |
(三)访谈法 | 第11页 |
(四)问卷调查法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(一)理论价值 | 第12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四、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12-14页 |
(一)研究创新 | 第12-13页 |
(二)研究不足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0页 |
一、乡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(一)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| 第14-16页 |
(二)当代中国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| 第16-17页 |
二、乡村儒学建设研究及对其评议 | 第17-20页 |
(一)以梁漱溟为代表乡村儒学建设研究 | 第17-18页 |
(二)以山东省尼山片区为典型的乡村儒学建设 | 第18-19页 |
(三)用儒家伦理教化人心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研究设计 | 第20-26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20页 |
二、研究对象选择 | 第20-21页 |
三、研究工具说明 | 第21-22页 |
四、访谈样本选取 | 第22-24页 |
(一)村民抽样:整群抽样 | 第22-23页 |
(二)村干部与治安人员抽样: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 | 第23页 |
(三)尼山圣源书院工作人员与义务讲学志愿者抽样:目的抽样 | 第23-24页 |
五、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| 第24-26页 |
(一)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 | 第24页 |
(二)访谈资料的整理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6-46页 |
一、乡村儒学内容的适切性分析 | 第26-28页 |
(一)针对特定群体因材施教 | 第26-27页 |
(二)乡村讲孝道的缘由 | 第27页 |
(三)借助故事阐述道理 | 第27-28页 |
二、乡村儒学的传播模式分析 | 第28-30页 |
(一)乡村儒学讲堂定期化 | 第28页 |
(二)师资、村干部的支持和积极分子的引领 | 第28页 |
(三)构建完整的乡村儒学传播体系 | 第28-30页 |
三、相关主体对乡村儒学的认知与态度分析 | 第30-33页 |
(一)乡村儒学建设的发起者 | 第30-31页 |
(二)义务讲学的志愿者 | 第31-32页 |
(三)村干部 | 第32-33页 |
四、乡村儒学对于农民个体层面的影响分析 | 第33-42页 |
(一)孝亲敬老 | 第33-35页 |
(二)友爱兄弟 | 第35-37页 |
(三)睦邻爱仁 | 第37-40页 |
(四)守望相助 | 第40-42页 |
五、乡村儒学主要受众群体分析 | 第42-44页 |
(一)乡村妇女是最主要的受益人群 | 第42-43页 |
(二)乡村妇女是最主要的传播力量 | 第43-44页 |
六、乡村儒学建设对于乡村群体文化的影响分析 | 第44-46页 |
(一)乡村儒学建设对于乡村社会风气的影响 | 第44页 |
(二)乡村儒学建设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发现 | 第46-50页 |
一、乡村儒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6页 |
二、乡村儒学建设中妇女群体发挥主要推动力量 | 第46-47页 |
三、乡村儒学建设对村民个体道德起到提升作用 | 第47-48页 |
四、乡村儒学建设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增进作用 | 第48页 |
五、乡村儒学建设有利于化解乡村精神与信仰的危机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附录 | 第53-61页 |
附录1:山东省乡村儒学建设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| 第53-56页 |
附录2:村民访谈提纲 | 第56-57页 |
附录3:村干部访谈提纲 | 第57-58页 |
附录4:治安单位访谈提纲 | 第58-59页 |
附录5:尼山书院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| 第59-60页 |
附录6:义务讲学的志愿者访谈提纲 | 第60-61页 |
后记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