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建筑装饰论文

基于场所精神下的众创空间室内设计研究

致谢第5-6页
中文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1 绪论第11-22页
    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课题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课题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外场所精神和众创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人们对众创空间的认知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中国众创空间的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国外众创空间发现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研究现状总结第19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思路及框架第19-20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现状分析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理论研究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比较研究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实例分析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5 问卷调查法第21-22页
2 众创空间解析第22-32页
    2.1 众创第22页
    2.2 众创空间第22-23页
    2.3 众创空间的基本类型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创客空间(Makerspace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联合办公空间(Coworking Office Space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新型孵化器(Innovation Center)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创业咖啡馆(Startup Coffee Shop)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创业社区(Starup Community)第26-27页
    2.4 众创空间环境与传统办公空间环境的比较研究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使用人群不同形成的空间特征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行为模式不同形成的空间特征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经营方式的不同形成的空间特征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运营方式的不同形成的空间特征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空间由零散分布到集中共享办公的转化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众创空间特征小结第29-30页
    2.5 众创空间引入场所精神必要性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众创空间同质化问题第30-32页
3 场所精神在众创空间中具体化第32-50页
    3.1 “时间”—“中心”“路径”—视觉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放射式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环绕式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线式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网格式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小结第37-39页
    3.2 “物”与“秩序”具体化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空间功能复合化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共享空间最大化第42页
    3.3 “光线”具体化第42-45页
    3.4 “特性”具体化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材料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色彩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小结第49-50页
4 基于场所精神的众创空间室内设计原则与策略第50-53页
    4.1 原则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方向感—自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认同感—空间功能叠加与差异共存原则第51页
    4.2 策略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单元分布与化零为整策略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空间环境中的互动性策略第51-53页
5 概念设计—北京超级蜂巢概念方案设计第53-65页
    5.1 场所认知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区位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项目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5.2 场所组合形式分析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“物”“秩序”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“中心”“路径”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第58-59页
    5.3 场所“特性”营建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场所围合界面的形态、材质与色彩的综合利用第59-64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64-65页
6 结论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68页
附录A第68-76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鲁棒的三维模型零水印的研究
下一篇: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微更新模式探索--以汾城古镇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