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2页 |
1.2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课题的意义 | 第12页 |
1.2.2 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| 第14-17页 |
1.3.1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论文章节安排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LTE和FEMTOCELL关键技术 | 第17-33页 |
2.1 LTE背景 | 第17-18页 |
2.2 LTE系统架构 | 第18-19页 |
2.3 LTE协议栈 | 第19-22页 |
2.3.1 LTE无线接口协议 | 第19-21页 |
2.3.2 LTE无线帧结构 | 第21-22页 |
2.4 Femtocell简介 | 第22-23页 |
2.4.1 Femtocell概述 | 第22页 |
2.4.2 Femtocell重要性 | 第22-23页 |
2.5 Femtocell网络架构 | 第23-27页 |
2.5.1 LTE HeNB逻辑架构 | 第23-25页 |
2.5.2 LTE HeNB逻辑架构 | 第25-27页 |
2.6 Femtocell关键技术 | 第27-28页 |
2.6.1 移动性管理 | 第27-28页 |
2.6.2 接入控制 | 第28页 |
2.7 Femtocell功率控制简述 | 第28-32页 |
2.7.1 功率控制的意义 | 第28-29页 |
2.7.2 功率控制的方法 | 第29-32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LTE与FEMTOCELL之间干扰分析与功率控制 | 第33-51页 |
3.1 HeNB部署配置 | 第33-38页 |
3.1.1 配置A-CSG,专用信道,固定大小的下行传输功率 | 第35-36页 |
3.1.2 配置B-CSG,专用信道,自适应下行传输功率 | 第36页 |
3.1.3 配置C-CSG,共用信道,自适应下行传输功率 | 第36页 |
3.1.4 配置D-CSG,部分共用信道 | 第36-38页 |
3.1.5 配置E-开放接入,专用信道或共用信道 | 第38页 |
3.2 干扰场景与分类 | 第38-41页 |
3.2.1 干扰场景 | 第38-40页 |
3.2.2 干扰分类 | 第40-41页 |
3.3 功率控制 | 第41-42页 |
3.3.1 上行链路 | 第41-42页 |
3.3.2 下行链路 | 第42页 |
3.4 基于干扰场景三的HeNB下行功率控制算法 | 第42-50页 |
3.4.1 算法1-基于Macro-eNB干扰测量的智能功率控制算法 | 第44-45页 |
3.4.2 算法2-基于Femtocell到Marco-UE路损的功率控制算法 | 第45-46页 |
3.4.3 算法3-基于Macro-UE的SINR测量的功率控制算法 | 第46页 |
3.4.4 算法4-基于注水算法思想的功率控制算法 | 第46-47页 |
3.4.5 算法5-基于相邻HeNB干扰测量的功率控制算法 | 第47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| 第51-67页 |
4.1 仿真过程 | 第51-52页 |
4.1.1 LTE小区结构 | 第51-52页 |
4.2 仿真参数 | 第52-54页 |
4.2.1 Macrocell系统参数 | 第52-53页 |
4.2.2 femtocell系统参数 | 第53-54页 |
4.3 家庭基站的初始功率配置方法 | 第54页 |
4.4 信道模型 | 第54-59页 |
4.4.1 路径损耗模型 | 第54-55页 |
4.4.2 阴影衰落模型 | 第55页 |
4.4.3 快衰落模型 | 第55-59页 |
4.5 性能仿真与分析 | 第59-65页 |
4.5.1 算法仿真结果评估与分析 | 第59-6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