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27页 |
1.1 多酸化学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1.1 多酸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| 第10-11页 |
1.2. 多酸基杂化材料的功能和应用 | 第11-18页 |
1.2.1 多酸化合物的催化性质及应用 | 第11-15页 |
1.2.2 多酸化合物的光电性质及应用 | 第15-17页 |
1.2.3 多酸化合物的抗菌抗癌性质及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2.4 多酸化合物的磁性及应用 | 第18页 |
1.3 多酸基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| 第18-24页 |
1.3.1 缠绕结构 | 第19-21页 |
1.3.2 孔道结构 | 第21-24页 |
1.4 多酸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1.5 选题依据和目的 | 第25-26页 |
1.6 实验试剂和表征手段 | 第26-27页 |
1.6.1 实验试剂 | 第26页 |
1.6.2 表征手段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基于PW_(12),Ag(Ⅰ)和刚性含氮配体的晶态杂化材料:合成、结构与性质研究 | 第27-38页 |
2.1 引言 | 第27页 |
2.2 化合物1-4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2.3 X-射线衍射晶体学数据 | 第28-30页 |
2.4 结构讨论 | 第30-34页 |
2.4.1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| 第30-31页 |
2.4.2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| 第31-32页 |
2.4.3 化合物3的晶体结构 | 第32-33页 |
2.4.4 有机配体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5 表征与性质研究 | 第34-37页 |
2.5.1 红外谱图和热重性质 | 第34-35页 |
2.5.2 光催化实验与结果 | 第35-36页 |
2.5.3 抗菌实验与活性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6 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基于Keggin型多酸,铜离子和柔性含氮配体的晶态杂化材料:合成、结构与性质研究 | 第38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38页 |
3.2 化合物5-9的合成 | 第38-39页 |
3.2.1 化合物5的合成 | 第38-39页 |
3.2.2 化合物6的合成 | 第39页 |
3.2.3 化合物7的合成 | 第39页 |
3.2.4 化合物8的合成 | 第39页 |
3.2.5 化合物9的合成 | 第39页 |
3.3 X-射线衍射晶体学数据 | 第39-42页 |
3.4 结构讨论 | 第42-46页 |
3.4.1 化合物5的晶体结构 | 第42-43页 |
3.4.2 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 | 第43页 |
3.4.3 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 | 第43-44页 |
3.4.4 化合物8的晶体结构 | 第44-45页 |
3.4.5 化合物9的晶体结构 | 第45-46页 |
3.4.6 结构讨论 | 第46页 |
3.5 表征和光催化性质研究 | 第46-49页 |
3.5.1 红外,PXRD和热重性质 | 第46-48页 |
3.5.2 化合物5和6的紫外-可见漫反射测试 | 第48页 |
3.5.3 化合物5和6的光催化性质 | 第48-49页 |
3.6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基于Keggin型多酸亚铜簇的晶态杂化材料:合成、结构和性质研究 | 第50-60页 |
4.1 引言 | 第50页 |
4.2 化合物10-12的合成 | 第50页 |
4.3 X-射线衍射晶体学数据 | 第50-52页 |
4.4 结构讨论 | 第52-53页 |
4.5 化合物10-12的性质研究 | 第53-59页 |
4.5.1 红外,PXRD和热重性质 | 第53-55页 |
4.5.2 化合物的酸碱稳定性测试 | 第55页 |
4.5.3 化合物的紫外-可见漫反射测试 | 第55-56页 |
4.5.4 化合物的光催化性质 | 第56-59页 |
4.6 小结 | 第59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