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1.1.1 论文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5-18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结论 | 第18-19页 |
1.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 | 第19-22页 |
1.3.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| 第20-22页 |
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内涵分析 | 第22-38页 |
2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的产生与发展 | 第22-29页 |
2.1.1 物流园区的概念与类型 | 第22-23页 |
2.1.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的形成机理 | 第23-26页 |
2.1.3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的特点 | 第26-27页 |
2.1.4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| 第27-29页 |
2.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涵义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2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含义 | 第29页 |
2.2.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层次体系 | 第29-30页 |
2.2.3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理论基础 | 第30-31页 |
2.3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的功能设计 | 第31-36页 |
2.3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 | 第31-32页 |
2.3.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的功能设置 | 第32-36页 |
2.4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基本思路 | 第36-3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3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货运量预测 | 第38-58页 |
3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货运量预测的基本思路设计 | 第38-41页 |
3.1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货运量预测的基本原则 | 第38页 |
3.1.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货运量预测的方法选择 | 第38-40页 |
3.1.3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货运量预测的基本思路 | 第40-41页 |
3.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货源组织分析 | 第41-47页 |
3.2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货源需求结构 | 第41-43页 |
3.2.2 基于熵权法的城市竞争力评价 | 第43-45页 |
3.2.3 基于氢原子结构引力模型的载体城市货运量吸引比例计算 | 第45-47页 |
3.3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载体城市及吸引城市的货运量预测 | 第47-53页 |
3.3.1 基于PSO-RBF模型的货运量预测 | 第47-51页 |
3.3.2 基于GM(1,1)模型的货运量影响因素预测 | 第51-53页 |
3.4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货运分担量计算 | 第53-5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4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设计 | 第58-92页 |
4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| 第58-59页 |
4.1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设计目标 | 第58页 |
4.1.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设计原则 | 第58-59页 |
4.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类型设计及面积计算 | 第59-70页 |
4.2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类型设计 | 第59-64页 |
4.2.2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面积计算 | 第64-70页 |
4.3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方法及选择 | 第70-73页 |
4.3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方法 | 第70-71页 |
4.3.2 系统布置设计法-SLP法 | 第71-72页 |
4.3.3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方法改进及思路 | 第72-73页 |
4.4 考虑环境间隔距离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模型 | 第73-84页 |
4.4.1 改进SLP法的基本要素及功能区相关性分析 | 第73-78页 |
4.4.2 考虑环境间隔距离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模型假设 | 第78-79页 |
4.4.3 考虑环境间隔距离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模型构建 | 第79-84页 |
4.5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模型的遗传算法求解 | 第84-88页 |
4.5.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| 第84-85页 |
4.5.2 用遗传算法求解功能区布局模型 | 第85-88页 |
4.6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方案评价 | 第88-91页 |
4.6.1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| 第88-89页 |
4.6.2 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园区布局方案评价 | 第89-9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5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实证分析 | 第92-126页 |
5.1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布局规划背景介绍 | 第92-96页 |
5.1.1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| 第92-96页 |
5.1.2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定位 | 第96页 |
5.2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货运量预测 | 第96-109页 |
5.2.1 牡丹江市吸引区划分及货运量吸引比例计算 | 第96-102页 |
5.2.2 牡丹江市及吸引城市货运量预测 | 第102-105页 |
5.2.3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货运量分担量计算 | 第105-109页 |
5.3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 | 第109-125页 |
5.3.1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设置及面积计算 | 第109-114页 |
5.3.2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相关性分析 | 第114-119页 |
5.3.3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方案 | 第119-123页 |
5.3.4 牡丹江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方案评价 | 第123-12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126-128页 |
6.1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| 第126-127页 |
6.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27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2页 |
附录A | 第132-140页 |
附录B | 第140-142页 |
附录C | 第142-144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4-14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