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0 引言 | 第12-15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5-31页 |
1.1 海水DMS | 第15-18页 |
1.1.1 DMS产生 | 第15页 |
1.1.2 DMS去除 | 第15-17页 |
1.1.3 DMS在全球海洋中的分布 | 第17-18页 |
1.2 DMS前体物质—DMSP | 第18-22页 |
1.2.1 DMSP在海洋浮游植物中的合成及含量 | 第18-19页 |
1.2.2 DMSP的作用 | 第19页 |
1.2.3 海水DMSP含量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1页 |
1.2.4 海洋中DMSP的分布 | 第21-22页 |
1.3 海水中DMS和DMSP的生物周转 | 第22-23页 |
1.3.1 DMS的生物生产与消耗速率 | 第22页 |
1.3.2 DMSP的生物生产与消耗速率 | 第22-23页 |
1.4 海水DMSO | 第23-27页 |
1.4.1 DMSO来源 | 第23-25页 |
1.4.2 DMSO去除 | 第25页 |
1.4.3 DMSO在海洋中的分布 | 第25-27页 |
1.5 极地亚极地海区二甲基硫化物 | 第27-30页 |
1.5.1 极地亚极地海区二甲基硫化物研究现状 | 第27-28页 |
1.5.2 白令海环境概况 | 第28-30页 |
1.6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1.6.1 本文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30页 |
1.6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2 调查与分析方法 | 第31-37页 |
2.1 调查航次 | 第31页 |
2.2 环境参数观测方法 | 第31-32页 |
2.3 海水二甲基硫化物的测定 | 第32-36页 |
2.3.1 分析装置与试剂 | 第32-33页 |
2.3.2 仪器装置测定参数 | 第33页 |
2.3.3 采样与保存 | 第33页 |
2.3.4 DMS分析测定 | 第33-35页 |
2.3.5 海水中DMSP的测定方法 | 第35页 |
2.3.6 海水中DMSO的测定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4 海水中DMS和DMSP生物生产及消耗速率的测定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4.1 DMS生物生产和消耗速率测定 | 第36页 |
2.4.2 DMSP生物生产和消耗速率测定 | 第36-37页 |
3 白令海水团特征分析 | 第37-58页 |
3.1 白令海海盆区水团分布及其年际变化 | 第37-41页 |
3.1.1 白令海海盆区水团划分 | 第37-38页 |
3.1.2 白令海海盆区水团的年际变化 | 第38-41页 |
3.2 白令海陆架区水团分布及其年际变化 | 第41-46页 |
3.2.1 白令海陆架区水团划分 | 第41-42页 |
3.2.2 白令海陆架区水团年际变化 | 第42-46页 |
3.3 白令海各水团化学与生物要素特征与年际变化 | 第46-57页 |
3.3.1 白令海海盆区水团化学与生物要素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| 第46-50页 |
3.3.2 白令海陆架区水团化学与生物要素特征 | 第50-57页 |
3.4 小结 | 第57-58页 |
4 白令海DMS和DMSP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| 第58-81页 |
4.1 夏季白令海表层海水DMS和DMSP的生物生产和消耗速率的时空变化 | 第58-62页 |
4.1.1 夏季白令海表层海水DMS的生物生产和消耗速率 | 第59-61页 |
4.1.2 夏季白令海表层海水DMSPd的生物生产和消耗速率 | 第61-62页 |
4.2 夏季白令海DMS与DMSP的时空分布 | 第62-69页 |
4.2.1 白令海海盆区DMS与DMSP的时空分布 | 第62-65页 |
4.2.2 白令海中陆架区DMS与DMSP的时空分布 | 第65-67页 |
4.2.3 北部内陆架区DMS与DMSP的时空分布 | 第67-69页 |
4.3 夏季白令海DMS、DMSP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| 第69-79页 |
4.3.1 Chl-a | 第69-73页 |
4.3.2 温度、盐度 | 第73-76页 |
4.3.3 营养盐 | 第76-79页 |
4.4 小结 | 第79-81页 |
5 白令海DMSO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| 第81-91页 |
5.1 夏季白令海DMSO的水平分布 | 第81-83页 |
5.2 夏季白令海DMSO的水团间分布 | 第83-85页 |
5.3 夏季白令海DMSO浓度的影响因素 | 第85-90页 |
5.3.1 Chl-a浓度 | 第85-87页 |
5.3.2 DMSO与温盐的相关性 | 第87-88页 |
5.3.3 DMSOd与DMS、DMSOp的相关性 | 第88-90页 |
5.4 小结 | 第90-91页 |
6 结论 | 第91-93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91-92页 |
6.2 特色与创新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1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0页 |
发表论文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