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依据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16-22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9页 |
2.1.1 新媒体时代 | 第16-17页 |
2.1.2 话语权 | 第17页 |
2.1.3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| 第17-19页 |
2.2 新媒体时代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2.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政治合法性理论 | 第20页 |
2.2.3 5W传播模式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2-29页 |
3.1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2-24页 |
3.1.1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责任不到位 | 第22-23页 |
3.1.2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缺乏吸引力 | 第23页 |
3.1.3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 | 第23页 |
3.1.4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平台的设置多样性不够 | 第23-24页 |
3.1.5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效果评估不完善 | 第24页 |
3.2 新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4-28页 |
3.2.1 话语主体控制力不强,存在责任缺失 | 第24-25页 |
3.2.2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议题设置能力不强 | 第25-26页 |
3.2.3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模式创新不足,对受众的把控不到位 | 第26页 |
3.2.4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建设单一 | 第26-27页 |
3.2.5 缺乏科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效果评价机制 | 第27-2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指导思想、目标和任务 | 第29-36页 |
4.1 指导思想 | 第29-31页 |
4.1.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| 第29-30页 |
4.1.2 以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为方法指导 | 第30-31页 |
4.2 目标 | 第31-33页 |
4.2.1 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中国化 | 第31-32页 |
4.2.2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 | 第32-33页 |
4.2.3 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国际化 | 第33页 |
4.3 任务 | 第33-35页 |
4.3.1 通俗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| 第33-34页 |
4.3.2 创建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话语平台 | 第34页 |
4.3.3 利用技术融合贯穿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学 | 第34-3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| 第36-44页 |
5.1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,强调人民话语主体地位 | 第36-37页 |
5.1.1 政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,加强权威的政治引导 | 第36页 |
5.1.2 强化人民话语主体地位,建设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| 第36-37页 |
5.2 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 | 第37-39页 |
5.2.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,塑造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特色 | 第37-38页 |
5.2.2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 | 第38-39页 |
5.3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| 第39-40页 |
5.3.1 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体系 | 第39页 |
5.3.2 改进和创新舆论宣传方式 | 第39-40页 |
5.4 开发构建多层次、立体化、交叉联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平台 | 第40-41页 |
5.4.1 构建中国式内涵的大数据平台 | 第40-41页 |
5.4.2 搭建新旧技术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平台 | 第41页 |
5.5 建立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机制建设,创建良性话语环境 | 第41-43页 |
5.5.1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,规范网络话语环境 | 第41-42页 |
5.5.2 建立科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效用评价机制 | 第42-4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