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3-52页 |
1.1 痕量元素硒及其同位素比值的海洋地球化学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2 硒的存在形态及其转化 | 第24-30页 |
1.2.1 水体中硒的存在形态 | 第24-26页 |
1.2.2 生物参与的硒形态转化 | 第26-30页 |
1.3 海洋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| 第30-36页 |
1.3.1 海洋中硒的来源 | 第30-33页 |
1.3.2 海洋中溶解态硒的含量和行为 | 第33-36页 |
1.4 环境中的硒同位素 | 第36-47页 |
1.4.1 硒同位素的质谱测定及其表示 | 第36-37页 |
1.4.2 硒同位素分馏机理 | 第37-44页 |
1.4.3 硒同位素分布与组成特征 | 第44-47页 |
1.5 我国近海溶解态硒的研究现状 | 第47-49页 |
1.6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| 第49-52页 |
1.6.1 研究目标 | 第49页 |
1.6.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| 第49页 |
1.6.3 研究内容 | 第49-52页 |
第二章 硒的浓度和同位素比值分析方法 | 第52-85页 |
2.1 仪器和试剂 | 第52-53页 |
2.2 天然水中溶解态硒价态的分析方法 | 第53-61页 |
2.2.1 连续流动氢化物发生装置 | 第55页 |
2.2.2 仪器分辨能力及同位素选择 | 第55-56页 |
2.2.3 NaBH_4浓度和样品酸度对氢化测定Se(Ⅳ)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2.2.4 Se(Ⅵ)还原 | 第57-58页 |
2.2.5 有机硒紫外消解 | 第58-59页 |
2.2.6 硒氢化物发生的干扰 | 第59-60页 |
2.2.7 仪器的其它工作参数 | 第60页 |
2.2.8 方法的检出限、灵敏度和线性范围 | 第60-61页 |
2.2.9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| 第61页 |
2.3 天然水中溶解态硒同位素比值的仪器分析方法 | 第61-75页 |
2.3.1 连续流动氢化物发生装置与去溶剂剂装置联用 | 第62-63页 |
2.3.2 杯结构和质谱干扰及校正 | 第63-67页 |
2.3.3 甲烷的作用 | 第67-68页 |
2.3.4 质量歧视校正 | 第68-69页 |
2.3.5 仪器的其它工作参数 | 第69-70页 |
2.3.6 样品中硒浓度对测定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2.3.7 精密度和准确度 | 第71-75页 |
2.4 天然水中溶解态硒同位素比值的前处理方法 | 第75-82页 |
2.4.1 巯基树脂对Se(Ⅳ)和Se(Ⅵ)的吸附特性 | 第75-76页 |
2.4.2 洗脱曲线 | 第76-77页 |
2.4.3 巯基树脂预分离富集的流程 | 第77-78页 |
2.4.4 基体离子的分离 | 第78-80页 |
2.4.5 柱容量 | 第80页 |
2.4.6 准确度和精密度 | 第80-82页 |
2.5 生物中硒含量的分析方法 | 第82-84页 |
2.5.1 微波消解法 | 第83页 |
2.5.2 方法的检出限、准确度和精密度 | 第83-84页 |
2.6 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样品采集分析 | 第85-92页 |
3.1 长江口 | 第85-87页 |
3.1.1 长江口概况 | 第85页 |
3.1.2 长江口样品采集 | 第85-87页 |
3.2 东海 | 第87-88页 |
3.2.1 东海概况 | 第87页 |
3.2.2 东海陆架及浙闽沿岸样品采集 | 第87-88页 |
3.3 黄海桑沟湾 | 第88-90页 |
3.3.1 黄海桑沟湾概况 | 第88-89页 |
3.3.2 桑沟湾样品采集 | 第89-90页 |
3.4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| 第90-92页 |
3.4.1 海水中不同价态硒的浓度 | 第90页 |
3.4.2 海水中硒的同位素比值 | 第90页 |
3.4.3 生物中硒含量和硒同位素比值 | 第90-91页 |
3.4.4 营养盐 | 第91页 |
3.4.5 叶绿素 | 第91页 |
3.4.6 碳氮同位素 | 第91页 |
3.4.7 数据统计 | 第91-92页 |
第四章 长江口溶解态无机硒的分布与行为 | 第92-108页 |
4.1 引言 | 第92页 |
4.2 结果 | 第92-99页 |
4.2.1 长江口的水文特征 | 第92-94页 |
4.2.2 溶解态无机硒的平面分布特征 | 第94-95页 |
4.2.3 溶解态无机硒的垂直分布特征 | 第95-96页 |
4.2.4 长江徐六径的溶解态无机硒浓度 | 第96-98页 |
4.2.5 溶解态无机硒与盐度的关系 | 第98-99页 |
4.3 讨论 | 第99-107页 |
4.3.1 长江口溶解态无机硒的行为 | 第99-103页 |
4.3.2 溶解态无机硒与营养盐的关系 | 第103-104页 |
4.3.3 不同河口溶解态无机硒的行为 | 第104-107页 |
4.4 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五章 东海陆架溶解态无机硒及其同位素的分布与行为 | 第108-144页 |
5.1 引言 | 第108-109页 |
5.2 结果 | 第109-129页 |
5.2.1 东海的水文特征及典型水团特征 | 第109-112页 |
5.2.2 溶解态DISe的水平分布 | 第112-114页 |
5.2.3 典型断面的DISe分布 | 第114-123页 |
5.2.4 长江徐六泾的DISe同位素比值 | 第123-124页 |
5.2.5 浙闽沿岸河流、地下水中DISe的浓度 | 第124-125页 |
5.2.6 东海典型站位的DISe同位素比值 | 第125-127页 |
5.2.7 不同端元水体的DISe和硒同位素组成特征 | 第127-129页 |
5.3 讨论 | 第129-142页 |
5.3.1 影响东海陆架DISe行为的重要因素 | 第129-139页 |
5.3.2 东海DISe的收支模型 | 第139-142页 |
5.4 小结 | 第142-144页 |
第六章 海水养殖对桑沟湾溶解态无机硒分布的影响 | 第144-158页 |
6.1 引言 | 第144页 |
6.2 结果 | 第144-148页 |
6.2.1 湾内的水文特征 | 第144-145页 |
6.2.2 溶解态无机硒的季节性变化 | 第145-146页 |
6.2.3 溶解态无机硒的水平分布 | 第146-147页 |
6.2.4 河流中的溶解态无机硒 | 第147页 |
6.2.5 地下水中的溶解态无机硒 | 第147-148页 |
6.3 讨论 | 第148-157页 |
6.3.1 浮游植物对DISe分布的影响 | 第148-149页 |
6.3.2 养殖活动对DISe分布的影响 | 第149-151页 |
6.3.3 桑沟湾内DISe的收支模型 | 第151-157页 |
6.4 小结 | 第157-158页 |
第七章 硒同位素沿食物链传递的行为特征—以桑沟湾为例 | 第158-173页 |
7.1 引言 | 第158页 |
7.2 结果 | 第158-161页 |
7.2.1 桑沟湾内水体中溶解态和悬浮颗粒物中硒浓度及其同位素比值 | 第158-160页 |
7.2.2 桑沟湾内生物中的硒含量及其同位素比值 | 第160-161页 |
7.3 讨论 | 第161-171页 |
7.3.1 桑沟湾生物体内硒含量与其它区域的结果对比 | 第161-163页 |
7.3.2 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中硒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| 第163-166页 |
7.3.3 养殖贝类硒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| 第166-167页 |
7.3.4 鱼类硒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| 第167-169页 |
7.3.5 桑沟湾生物体内硒同位素组成与其它区域的结果对比 | 第169-171页 |
7.4 小结 | 第171-173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73-185页 |
8.1 海洋中溶解态硒数据整合 | 第173-179页 |
8.2 硒同位素组成在海洋中的循环 | 第179-181页 |
8.3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81-183页 |
8.4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| 第183-184页 |
8.5 不足与展望 | 第184-1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5-204页 |
附录 | 第204-205页 |
致谢 | 第205-2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