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边桥与木拱廊桥的关系研究
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原因 | 第9页 |
1.2 相关研究背景 | 第9-14页 |
1.2.1 折边桥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木拱廊桥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目标 | 第14页 |
1.4 研究方案与计划 | 第14-17页 |
1.4.1 基本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4.2 具体方案 | 第15-17页 |
2 折边桥 | 第17-32页 |
2.1 折边桥概况 | 第17-25页 |
2.1.1 现存数量 | 第17-18页 |
2.1.2 时空分布 | 第18-20页 |
2.1.3 类型 | 第20-25页 |
2.2 折边桥的起源与发展 | 第25-28页 |
2.2.1 北墓南桥 | 第25-26页 |
2.2.2 由折成曲 | 第26-28页 |
2.3 折边桥的结构与技艺 | 第28-32页 |
3 木拱廊桥 | 第32-47页 |
3.1 木拱廊桥概况 | 第32-34页 |
3.1.1 现存数量 | 第32-33页 |
3.1.2 时空分布 | 第33-34页 |
3.2 木拱廊桥的起源与发展 | 第34-42页 |
3.2.1 由简到繁 | 第34-39页 |
3.2.2 北虹南拱 | 第39-42页 |
3.3 木拱廊桥的结构与技艺 | 第42-47页 |
4 折边桥与木拱廊桥的比较分析 | 第47-61页 |
4.1 起源时间 | 第47-48页 |
4.1.1 折边桥的起源 | 第47页 |
4.1.2 木拱廊桥的起源 | 第47-48页 |
4.1.3 小结 | 第48页 |
4.2 地域分布 | 第48-51页 |
4.2.1 共存地区 | 第48-51页 |
4.2.2 单存地区 | 第51页 |
4.2.3 小结 | 第51页 |
4.3 桥面系统 | 第51-53页 |
4.3.1 折边桥桥面 | 第51-52页 |
4.3.2 木拱廊桥桥面 | 第52-53页 |
4.3.3 小结 | 第53页 |
4.4 桥墩系统 | 第53-56页 |
4.4.1 折边桥桥墩 | 第54页 |
4.4.2 木拱廊桥桥墩 | 第54-55页 |
4.4.3 小结 | 第55-56页 |
4.5 拱架系统 | 第56-61页 |
4.5.1 三折边与三节苗 | 第56页 |
4.5.2 五折边与五节苗 | 第56-57页 |
4.5.3 横锁石与牛头 | 第57-58页 |
4.5.4 榫卯联结 | 第58-60页 |
4.5.5 小结 | 第60-61页 |
5 结论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附录1 浙江现存折边桥统计表 | 第68-72页 |
附录2 浙江现存木廊桥统计表 | 第72-7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7页 |